- 白倩;廖冰雪;张辉;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四段指标评估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半决赛中樊振东对阵费利克斯·勒布伦(以下简称勒布伦)的技战术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樊振东四段评估的结果较好,发抢断、相持Ⅰ段和相持Ⅱ段表现优秀,接抢段表现良好;勒布伦发抢断和接抢断评估为及格,相持Ⅰ段和相持Ⅱ段为不及格,相持段较为薄弱。(2)发抢段,樊振东发球落点以发正手短球和中路短球为主,樊振东第3板的落点分布较为丰富,第5板正反手拉/攻失误较多;勒布伦发球直接得分率高于樊振东,落点变化较多,第3板优势技术为反手拉正手长球,第5板正手拉/攻失误较多。(3)接抢段,樊振东接发球以反手拧拉和反手拉/攻为主,第4板以对方正手长球区域为突破点;勒布伦接发球以摆短和劈长为主,第4板多以落点反手长球得分。(4)相持Ⅰ段,樊振东的表现优于勒布伦,但是正手拉/攻失误较多;勒布伦反手拉/攻失误较多,反手相持能力较弱。(5)相持Ⅱ段,樊振东击球落点以中路长球为主,限制对方出球角度;相持中勒布伦以反手突破为主,正反手转换不及导致失误较多,整体相持能力较弱。建议:(1)发抢段樊振东需增加发球旋转变化,并通过落点分散性,提升发球威胁;(2)接抢段樊振东需强化前3板与相持段的技术连贯性;(3)在训练中增加台内挑打或快撕技术,丰富接发球战术组合;(4)在相持I段,樊振东需强化反手侧身抢攻技术的专项训练,通过直线与斜线落点的战术组合调整,破坏对手的防守预判与节奏稳定性;(5)相持Ⅱ段,樊振东正手失误频发,建议通过多球训练强化正手拉冲上旋球的弧线控制能力。
2025年07期 v.33;No.392 1-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6K] - 刘羽琴;洪邦辉;王江城;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双三段统计法,对孙颖莎、王楚钦组合在2024巴黎奥运会1/8决赛到总决赛的4场比赛数据进行技战术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三局段中,该组合发抢段得分率最高,分别达66.7%、61.2%、63.5%,整体表现分别为优秀、良好、良好;相持段得分率在各局段均超50%,三局统计皆为优秀;接抢段得分率相对较低,中局段仅46.2%,评估为及格,整体表现为良好、及格、良好。结论:孙颖莎、王楚钦组合发抢段优势显著,主动进攻与把握开局能力强;相持段表现稳定,技术扎实;接抢段则是相对薄弱环节,有待提升。
2025年07期 v.33;No.392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8K] - 路哲;王一民;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比赛中,韩国运动员朴泰俊荣获58kg级别冠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朴泰俊在巴黎奥运会跆拳道58 kg级比赛中的技术运用、得分效率及战术选择,并对我国运动员提出建议。结果显示:(1)朴泰俊以左势为主要站架,将连续的中位、高位前腿横踢作为核心技术;(2)朴泰俊在2分躯干和3分高位区域得分率最高,失分多源于被动防守;(3)比赛中朴泰俊以进攻战术为主,阻击与迎击战术的运用相对较少。建议:(1)强化技战术融合,提升高压攻防效率;(2)优化训练内容,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3)模拟高压场景,强化心理抗压调节能力;(4)深化国际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推动行业发展。
2025年07期 v.33;No.392 10-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 姜有则;蒋懿;唐晖;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主成分分析法、秩和比法及数理统计法,对连续晋级男篮亚洲杯比赛的8支队伍展开技战术分析。结果表明:从提取出的3个主成分来看,PC1(进攻效率与整体实力)和PC3(稳定性与内线控制力)得分最高的是澳大利亚,伊朗队则在PC2(防守风格与外线进攻能力)上得分最高。通过PCA-RSR模糊联合分析发现,澳大利亚队的RSR值为0.958 3,在各队中最高,是当之无愧的强队,不过其防守方面有待加强;新西兰、伊朗、黎巴嫩队的RSR值均为0.666 7,中国队的RSR值为0.625 0,这些球队实力较为接近,处于中游水平,需要进一步突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约旦和韩国队的RSR值分别为0.354 2和0.375 0,在亚洲范围内属于较弱的球队,应着力提高球队的稳定性并调整战略。
2025年07期 v.33;No.392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 马利超;
随着世界篮球理念的快速更新,国际赛场上各强队均致力于配备攻防兼备的优秀中锋。然而,中国男篮在近2届世界杯中接连失利,暴露出中锋攻防能力薄弱的趋势。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2023年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中锋以及5场比赛对手中锋在身体形态、进攻能力、防守能力等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男篮中锋在劳雷尔指数、2分球命中率、失误次数、防守篮板球数、防守犯规次数等主要指标上与对手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在今后训练中,中国男篮应在保持中锋身高优势的基础上,强化身体力量对抗训练,提升身体充实度;优化2分球投篮稳定性,提高命中率;增强冲抢篮板的意识,减少失误与犯规次数。
2025年07期 v.33;No.392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 徐金;刘松;钟俞春;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25年坎坦赫德健美操世界杯男子单人操项目前3名运动员的难度动作选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运动员通过差异化策略在不同评分维度构建竞争优势;难度动作编排严格遵循FIG新规则要求;难度动作分值集中于0.7~1.0分区间(占比78%);组别选编以A组和B组为主(占比91.7%);类别倾向于动力性力量和跳步(类别1、4、5占比66.7%);技术组合设计层次分明(冠军和亚军获0.3分额外加分,季军获0.1分额外加分)。
2025年07期 v.33;No.392 23-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 彭俊超;谭凯峰;张景山;
目的:探究第18届健美操世锦赛混双前3名队伍难度编排特征,为我国混双项目训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国际体操联合会2022—2024周期的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对日本、阿塞拜疆、巴西3队难度组别、类别及编排策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日本队以全场最高完成分(8.400分)夺冠,验证完成质量的核心地位;(2)B组(空中)难度占比50%,聚焦俯撑类与纵劈腿类动作;(3)仅巴西队通过“B666+B588”连接组合获0.1分加分;(4)3队均将低消耗A组动作布局后半程。结论:混双项目需以完成质量为前提,强化空中难度主导地位。建议:我国运动员重点突破B组高难度俯撑动作稳定性,创新连接组合编排,提升C组“无支撑三依柳辛”等高价值动作完成能力。
2025年07期 v.33;No.392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5K] - 岳鑫尉;孟志军;李舒洁;王航平;胡博益;展恩德;
目的:分析云南省竞走运动员的技术特征,探究不同条件下的技术差异,进而提升竞走技术的规范性。方法:选取云南省竞走队12名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运用大连锐动科技公司生产的“人工智能三维运动解析系统”,采集运动员在不同速度、不同路面条件下各关节的运动学参数。结果:(1)在速度变化方面,随着速度增加,运动员的步长、步频、头顶起伏距离和腾空时间均显著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极显著性(P<0.001);上肢角度、两大腿重叠时膝关节角度以及着地躯干角的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后蹬距离和后蹬角度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2)在不同路面条件下,煤渣场和坡面的前摆距离、后蹬距离、两大腿重叠时膝关节角度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着地角度、头顶起伏距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极显著性(P<0.001)。此外,煤渣场的腾空时间略小于公路,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坡面的大臂后摆角大于公路,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1)随着速度提升,云南省竞走运动员的步长与步频增大,大臂后摆角呈减小趋势。尽管后蹬角度和后蹬距离有所增加,但整体数值仍偏小;头顶起伏距离增加,进而导致腾空时间延长。(2)与公路相比,煤渣场和坡面条件下运动员的步长、步频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在煤渣场,运动员头顶起伏距离和腾空时间均小于公路;在坡面,大臂后摆角大于公路,后蹬角度略小于公路,头顶起伏距离和腾空时间同样小于公路。
2025年07期 v.33;No.392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 刘小明;李易晗;伍大喜;张泽刚;
构建我国青少年“三大球”赛事体系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并分析各影响因素内在层序关系与分层逻辑,以促使我国青少年“三大球”赛事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三大球”赛事体系的影响因素分为驱动性、自治性和依赖性3个维度及18个影响因素,其中办赛单位、办赛理念与目标制定、参赛资格与组别设置、竞赛制度,奖励办法与宣传方式是驱动性因素;组织架构与裁判队伍是自治性因素;食宿安排与资金投入、场地器材与安全措施、交通保障与评估改进、市场营销与形象塑造是依赖性因素。基于此,提出建立多元协同联动机制、打造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健全问责督导评估制度、营造良好的赛事形象等优化路径。
2025年07期 v.33;No.392 36-39+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5K] - 彭靖仁;敬龙军;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双轨制”视角,分析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并结合国外足球青训体系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应的纾解路径。研究发现: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在管理、选材、培养、保障及合作等方面存在现实问题。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发挥制度优势建立举国精英保障体系、制定精英球员培养质量标准打造高质量培训机构、打通精英球员发展路径重建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机制、拓宽归化门槛完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等路径,以期为我国足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年07期 v.33;No.392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 向春秋;钟亚平;
随着电子竞技正式纳入体育项目体系,关于优秀电子竞技运动员身体特征与生理机制的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8篇中英文核心文献,系统梳理当前优秀电子竞技运动员在身体形态、能量代谢、大脑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尽管优秀电子竞技运动员普遍存在BMI偏高、瘦体重不足等身体形态问题,但在比赛情境中表现出能量代谢显著增强、神经调控机制优化的生理特征。其中,中央执行网络的功能重组与基底神经节—状体通路的强化,被认为是其竞技表现的重要神经基础。未来研究应加强纵向追踪,构建多维度、系统化的评估体系,为构建我国电子竞技训练体系与选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7期 v.33;No.392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7K] - 马继政;沙恒雅;韩满朝;郑儒林;魏建玺;陆超武;
昼夜节律作为人体内源性计时系统,通过精准调控从整体生理到细胞代谢的多层级过程,对运动表现的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其核心在于与睡眠—觉醒周期的动态同步,直接影响有氧能力等关键运动参数。个性化训练计划需基于个体的生物钟类型(如晨型或夜型)及最佳机能时段设计,以匹配肌肉代谢节律与能量供应的高效窗口。昼夜节律紊乱会破坏运动适应性,导致神经肌肉协调性下降和恢复效率降低,这一机制凸显了时间生物学在运动训练中的战略价值。通过量化分析体温波动、激素分泌节律等生物标志物,结合光周期调节和营养干预等时间疗法,可实现对训练刺激与生物钟相位的精准协同,从而最大化人体代谢潜能与运动表现。
2025年07期 v.33;No.392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 陈华伟;庞博;丁聪聪;
本文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2014—2024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关于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1 032条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发文量趋势呈相对稳定状态;(2)研究学者主要有王家宏、戴健等人;研究机构主要是上海体育大学、苏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3)关键词出现频次出现最高的是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均等化、协同治理等;(4)研究的前沿趋势集中在协同治理、全民健身、标准化、数字赋能。建议:(1)加强研究机构的学术合作和网络建设,切实提升实证研究的力度;(2)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平台;(3)拓展研究视角,结合国家政策方针把握研究热点和趋势。
2025年07期 v.33;No.392 53-5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1K] - 代向伟;吕辉;韩雄飞;张青秀;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新时代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与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认为: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给类别分为产品供给类、服务供给类和价值引领类;供给方式分为政府购买、民办公助、社会捐助、志愿服务等。然而,当前发展仍面临政策研制的滞后、激励举措的缺失、经费拨给的有限、政府信任的不足和能力培育的弱化等问题。据此,提出优化路径: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推动参与进程科学高效;优化社会力量参与路径,打造绿色低碳新载体;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赛事,健全赛事活动运营体系;扶持网络、草根体育组织,筑牢全民健身群众基础;明确社会力量供给标准,推动参与效能提质增效。
2025年07期 v.33;No.392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8K] - 李游;李方博;蔡楷泽;陆杰成;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与空间计量方法,系统评估了2023年广东省21个地市的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结果显示,全省平均综合效率达0.939,广州、深圳等8市实现DEA有效;但珠三角城市普遍面临规模报酬递减问题,非珠三角地区存在产出不足的情况。空间分析表明,资源配置效率不存在显著的全局自相关性(Moran’s I=-0.15,P=0.44),不过局部呈现出以广州为高效区、被低效城市包围的态势,阳江、珠海则形成“低—高”异常集聚的“孤岛效应”。研究揭示出人力资本错配、设施空间失配及财政投入阈值效应三大问题,并据此提出优化路径:建立效率导向的动态监测体系,创新空间治理的协同机制,构建精准化的政策工具箱。
2025年07期 v.33;No.392 62-6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3K] - 邓懿城;张建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体育赛事对湖南省乡村产业升级与文化振兴具有重要赋能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乡村体育赛事赋能湖南省乡村振兴的价值、困境与对策。研究发现:乡村体育赛事通过拉动农产品流通、激活文旅产业、更新公共设施等助力产业振兴,同时以培育文明乡风、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传播效能等方式推动文化振兴。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乡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配备不足,赛事组织运营的专业人才与资金投入匮乏,农民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以及赛事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深度不够。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完善乡村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加强赛事组织与运营能力建设,提高农民参与度并推动赛事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
2025年07期 v.33;No.392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9K] - 刘伟杰;李艳翎;罗琪;刘玉兰;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其中民俗体育在乡村善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湖南武陵山区民俗体育助力乡村善治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湖南武陵山区民俗体育能够从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多元共治等多个维度,构成一个综合性的治理框架来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这种有效治理体现为民俗体育能为乡村治理汇聚管理人才、为文化融入文明理念、为发展引入新兴技术,以及凝聚民族精神、凝练民俗特色、凝汇民众力量。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配套、推动民俗体育协同高效发展、健全村落自治组织和服务能力、激发民俗体育中的情感共鸣、推进民俗体育数智化并弘扬典范。
2025年07期 v.33;No.392 69-7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7K] - 闫建华;韩笑;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体育锻炼作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其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长寿调查(CLHLS)2018年的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构建最小二乘线性(OLS)回归模型等方法,探讨影响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促进策略。研究显示:教育程度、心理状况、情绪特征、经济支持、BMI指数是影响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提出提高体育锻炼吸引力、增强社会支持和期望、提高参与能力和机会等策略,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提供促进老年人体育锻炼参与的科学依据和建议。
2025年07期 v.33;No.392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8K] - 谢泽辉;余威;
在我国加速迈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准老年人群作为即将进入老年阶段的重要过渡群体,其体育运动参与现状及主观满意度水平对健康老龄化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成都市主城区528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年龄对体育运动满意度影响不显著,而教育水平、经济收入和职业属性在心理、社会、教育及身体等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学历、高收入群体满意度显著较高,不同职业类型在社会互动与认知获得方面的体验亦存在差异。建议: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并根据职业差异实施精准干预,以提升准老年人的体育参与质量,助力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
2025年07期 v.33;No.392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 刘婷;孙思琦;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保障和医疗系统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解决路径。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城乡分布差异显著且整体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在认知与教育、技术与信息、政策与制度、经济与代际等方面,老年人口面临诸多挑战。据此,提出以下解决路径:在教育层面,应构建分层次的健康知识普及与传播体系,确保每位老年人均能获取适宜的健康信息;在政策层面,需强化跨部门协作,实现资源的精准配置,以提升服务效率和覆盖范围;在技术层面,推动数字化及适老化服务升级,借助科技手段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健康管理工具;在跨界融合方面,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系统,集结各方力量,共同促进老年人健康素养的提升。
2025年07期 v.33;No.392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3K]
- 赵少杰;陈曦;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环境的不断变换,服务化是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研究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DEMATEL-ISM集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因素的关联机制与层次结构。结果显示:企业竞争力、企业创新水平和企业规模是核心影响因素,其中企业规模、行业特性等6个因素为原因性因素,通过间接作用驱动转型;服务业务收益水平、企业竞争力等4个因素为结果性因素,直接反映转型成效。本文通过构建四层级递阶结构模型,揭示了底层因素(企业规模、行业特性)对服务化的根本性驱动作用,以及表层因素(服务业务收益、顾客关系)的直接影响路径。
2025年07期 v.33;No.392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8K] - 李发倩;胡昌领;吴义伟;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少数民族体育赛事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内涵与现实困囿,并提出协同路径。研究认为:少数民族体育赛事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表现在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3个方面。然而,当前融合发展面临多重困境:部门职能分割,协作机制缺失;政策制度疏漏,运行机制失范;宣传阻滞加剧,传播效能不足。为促进少数民族体育赛事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发展路径:构建部门协作机制,驱动二者协同共进;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优化制度框架设计;强化宣传推广举措,提升赛事社会关注。
2025年07期 v.33;No.392 92-9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 李丹;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吉林省冰雪文旅融合多维价值、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冰雪文旅融合驱动吉林省冰雪产业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吉林省冰雪文旅融合在经济提升、文化传承、社会福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且具备优质冰雪资源与积极的发展态势,但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淡旺季差异显著、品牌影响力弱及产业融合度低等问题。为此,针对性提出吉林冰雪产业经济发展路径:深度挖掘冰雪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拓展四季旅游产业,提升全年旅游吸引力;加强冰雪文旅品牌建设与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强化产业融合,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2025年07期 v.33;No.392 96-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 周超宇;张家赫;滕育松;
冰雪运动的发展是推动新时代冬季体育事业腾飞的重要动力,是提升国家体育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历史与文化2个维度探讨冰雪运动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演变。研究发现,古代冰雪运动主要以实用功能为主,清代逐步发展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至现代则成为体育竞技、休闲旅游及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当前,冰雪体育运动与中国式现代化休戚相关,相辅相成。据此,本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响应政策导向、借鉴国际先进冰雪产业模式以及多元融合等策略,以期为冰雪运动在中国的快速扩展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7期 v.33;No.392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 丁桥;
针对传统医疗体系“重治疗、轻预防”的结构性缺陷,探索健康中国战略下体卫融合的系统性实施路径,以期破解医疗与体育系统结构性割裂、健康行为认知滞后等现实难题。基于WSR系统方法论(物理—事理—人理),本文构建包含3个维度的分析框架,提出体卫融合“三维互动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中3个维度形成“技术赋能—制度规范—文化反哺”的螺旋演进机制;进一步揭示体卫融合本质在于通过“设施智慧化—治理协同化—认知主动化”三重变革。通过构建预防导向的健康文明生态,有助于为健康老龄化、慢性病防控等重大议题提供跨学科解决方案。
2025年07期 v.33;No.392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 梁红应;杜建军;
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大学生增强体质、立德铸魂的重要载体,其教学评价模式需顺应时代发展。在当前健康中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亟须突破传统“技能本位”的窠臼,转向“以体育人”的新范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改革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实现高校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面临三重困境:功利主义严重侵蚀,难以扭转师生主体对评价认知偏差;科研教学长期失衡,严重弱化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技术创新缺乏应用,难以对体育教学精确监控。据此,提出3条实践路径:重塑师生评价认知,树立优良体育教学风气;创新评价机制,构建科研教学协同生态;强化技术赋能,打造智能教学评价系统。
2025年07期 v.33;No.392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 荣杰;
本文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理论视角,重点聚焦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三大核心要素的内在联系,从个体、学校和社会3个层面系统分析新时代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影响因素与创新路径。研究发现,新时代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面临以下现实困境:(1)传统教学环境与数字技术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制约运动能力培养;(2)消费主义文化与现代生存方式交互影响健康意识形成;(3)教学实践中浸入体育精神培育存在知性转化断层。据此,本文基于体育教育生态的社会支持系统、体育教学环境的多元模式适配及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主体性生成等因素,提出以下创新路径:科学构建智能体育教育生态系统,加强“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多元化创新体育健康教育模式,融合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着力完善大学生体育品德培育机制,落实体育德育价值。
2025年07期 v.33;No.392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5K] - 李宏恩;陈强;周泽辉;
目的:探究家庭支持、体育运动时间及休闲满意度对性别角色冲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并检验休闲满意度的中介作用,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文献分析构建研究假设,采用性别角色问卷筛选出研究对象,运用家庭支持量表、休闲满意度量表、心理健康量表及运动时间进行数据收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与Bootstrap中介检验验证变量间路径关系。结果:家庭支持显著正向预测休闲满意度(β=0.437,P<0.001)与运动时间(β=0.217,P<0.001),但对心理健康无直接效应(β=-0.082,p>0.05);休闲满意度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作用(β=0.901,P<0.001),且完全中介家庭支持与心理健康的间接路径[β=0.424,95%CI=(0.290,0.606)];运动时间通过提升休闲满意度间接促进心理健康[β=0.033,95%CI=(0.008,0.075)],但单独作用不显著。结论:性别角色冲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依赖于家庭支持与运动时间对休闲满意度的协同提升效应,其中休闲体验是关键中介变量。建议:增强家庭支持与沟通;丰富家庭休闲类型(运动/创造/社会互动)及场域(物理/虚拟);构建“家庭—运动—心理”链式体系,实施情感激励、专项运动处方及效果评估反馈。
2025年07期 v.33;No.392 115-118+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2K] - 廖冰雪;张裕中;
目的:探索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考察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广东省某高校882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男生的体育锻炼量与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t=4.73,P<0.001;t=2.53,P<0.05),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女生(P<0.01);(2)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症状呈显著负相关(r=-0.08,P<0.01);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r=0.24,P<0.01);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症状呈显著负相关(r=-0.19,P<0.01);(3)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症状存在负向预测作用(R~2=0.04,P<0.01);(4)中介效应检验证明,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结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不具备显著效应,但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2025年07期 v.33;No.392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6K] - 刘鑫;徐嘉;
目的:修订适合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场景下的情绪智力测量量表,并验证其信度和效度。方法:以Mayer和Salovey构建的能力取向情绪智力为理论框架,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专家函询法进行初始构建,形成预量表。运用便利抽样方法对5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量表发放,应用临界比值、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对条目进行调整,形成正式量表。结果:正式量表包含4个维度、40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4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885%;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模型:x~2/df=1.193,RMSEA=0.020,GFI=0.917,CFI=0.987,PNFI=0.871,因子载荷介于0.670~0.832之间,整体模型拟合效果良好。量表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40,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在0.898~0.934之间,折半信度为0.932,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重测信度为0.836,具有较好的跨时间稳定性。结论:《大学生体育锻炼场景下情绪智力测量量表》的修订丰富和发展了情绪智力的测量理论,并为一般体育锻炼场景下情绪智力测量提供了可靠的测量工具。
2025年07期 v.33;No.392 123-127+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0K] - 林航;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精准施训赋能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提质增效的实践价值与现实困境,并提出针对性优化路径。研究表明:精准施训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参与自主锻炼的兴趣,助力其明确锻炼目标,显著延长自主锻炼时长、提升锻炼频率,并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精准施训仍面临一些困境:一是难以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精准识别存在自主锻炼问题的大学生;二是体育指导员对存在自主锻炼问题的大学生的指导存在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三是学校现有的运动场地及设施资源难以充分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锻炼需求;四是体育指导员的数量相对匮乏,无法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覆盖指导。据此,提出如下优化路径:构建多元评估体系,精准识别存在锻炼问题的大学生;建立体育指导员与问题大学生的结对帮扶机制;运用科学方法合理规划与高效利用运动场地及设施;通过拓展培训、人才引进等多渠道充实体育指导员队伍。
2025年07期 v.33;No.392 128-13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 王丽君;李义诚;
目的:探讨瓦式呼吸对深蹲时核心稳定性及运动表现的急性效应。方法:采用重复测量实验设计,通过表面肌电和动力学指标评估24名具有抗阻训练经验的体育专业男性大学生在高(80%1RM)、低(30%1RM)强度深蹲时常规呼吸与瓦式呼吸的差异。结果:(1)瓦式呼吸显著增强核心及下肢肌群激活,且强度效应明显;(2)呼吸方式与强度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共同影响肌肉激活和功率输出。结论:瓦式呼吸通过提升腹内压优化核心稳定性,高强度深蹲时能显著增强肌肉募集效率和爆发力,同时降低损伤风险。建议:掌握标准深蹲技术的训练者在高强度抗阻训练中采用该呼吸模式,以提升运动表现并促进神经肌肉协调,为力量训练中呼吸策略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7期 v.33;No.392 131-13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3K] - 史瑞应;
新质人才是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智力来源。高等院校本科专业是新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本文以中国政法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案,深入分析在新质人才培养和全民健身战略的大背景下,学校结合自身优势进行跨学科应用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以落实立德树人高等教育使命、服务国家新质人才供给为建设定位,以培养精体育、擅管理、懂法律、愿服务、会创业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创新性地构建了“3+3+3”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3个育人理念、3层知能体系、3条育人路径,可为高等院校结合自身优势服务新质人才供给、提前布局人才培养规划等重要现实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7期 v.33;No.392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2K] - 赵起生;徐艳艳;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是挖掘、培养、传承和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载体与平台。探索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人才培养途径及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德宏师范学院为例,主要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与非专业2个层面进行分析。通过明确目标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及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德宏师范学院在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文化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5年07期 v.33;No.392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9K] - 邓红;陈德志;
本文以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防护”课程的实施为例,基于弘扬传统文化“治未病”理念,从红十字急救员、运动防护师核心能力出发,校企共同开发了“岗课赛证创”一体化教学模块。引入国际领先的运动防护规范、技术、设备,依托国家体育综合训练基地,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及以赛促练、真实岗位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教学手段;运用“抛砖引玉+鉴机行事+举一反三”的教学策略和“系所队一体、学工交替”教学模式,实行校企“三导师”制,实施多元可量化评价方式。上述方案实施结果显示,学生对自身学习效果满意度达100%,对教师教学评价均为优秀;学生急救员考证率达100%,在参与各类损伤康复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且在实践中实现了“活学活用”。该教学改革全方位提升了学生从事红十字急救员、运动防护师岗位的职业素质,适应了行业发展和职业变化的需求。
2025年07期 v.33;No.392 143-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1K] - 高毅帆;任磊;董英鑫;陈宇航;
本文首先阐述翻转课堂异质分组教学法的内涵,按照“准备—课前—课中—课后”四段式划分方法,从教师设计层和学生实施层进行整体设计。随后,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22级2个排球选修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基于翻转课堂的异质分组教学法开展干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翻转课堂的异质分组教学法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排球技术、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培养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等6项指标上,效果均优于传统教学法。建议:高校应顺应素质教育与数字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革新教学模式,积极推广基于翻转课堂的异质分组教学法应用于实际教学。
2025年07期 v.33;No.392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2K] - 李超;
为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本文以团队参与式研究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困境与内在动力进行探讨,并提出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结构性失衡、教研共同体效能缺失、健康导向与职业需求脱节及量化考核与质性发展矛盾等困境。在团队参与式研究下,其内在动力体现在政策驱动、技术赋能、团队激活及内生激励等方面。据此,提出以分层培训夯实专业根基、以校企共建拓展教学场景、以团队参与式研究激发创新活力、以数字化评价驱动持续改进等实践路径。
2025年07期 v.33;No.392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 程乾;杨成伟;张旭;陈宇晴;
培养卓越的体育教师是时代之需、立德树人之根本,也是建设体育强国之基础。在人工智能(AI)时代背景下,职前体育教师的高阶思维能力已成为推动体育教育变革的关键。本文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该群体高阶思维能力评价体系缺位的现实问题,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框架,融合政策分析、文献研究与培养方案调研,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的多层次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创新能力、评价能力占据核心权重,其中“务实创造”与“审核校验”分别为二级指标中权重最高者,突显实践创新与精准决策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性。
2025年07期 v.33;No.392 156-160+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3K] - 林新悦;覃立;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归纳分析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体育师范专业认证”研究的基本概况、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该领域年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近两三年关注度有下降趋势。(2)该领域核心作者的学术影响力较大,研究实力和产出能力较强,核心作者间的竞争较为激烈;该领域虽形成了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学者队伍,但整体上看作者间的合作呈现零散状态,作者之间还有进一步合作的空间。(3)各机构已经初步建立起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合作关系网,但大部分机构的合作规模较小,各机构的合作关系还有待深化。(4)国家级基金项目占比较高,国家对该领域研究的支持力度比较大,该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5)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体育专业”“体育教育”“认证级别”“体育教师”“师范认证”“教育实践”等6个方向。其中,“体育教育”“专业认证”“体育教师”是该领域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建议:研究者不仅要把握我国“体育师范专业认证”的研究热点与趋势,还要重点关注国外相关研究进展,不断深化该领域的研究。
2025年07期 v.33;No.392 161-166+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2K] - 吴候俣;雷震;丁水雯;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四川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本挖掘技术,对四川省2000—2024年发布的60份体育教育政策文本展开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农村”“乡村振兴”等关键词在2017年后出现频次显著增加,同时“基础设施”和“师资”相关主题的关注度也明显提升。其主题占比分别从2000—2009年的15%和20%,上升至2017—2024年的30%和25%。进一步分析表明,政策制定者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逐步调整体育教育政策,将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着力提升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本文还探讨了政策反馈、地方实际需求及技术进步对政策演变的影响机制,并提出未来需进一步整合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化监测手段、完善农村体育教育政策体系等建议,以期为推动四川省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2025年07期 v.33;No.392 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 蔡浩杰;侯国玉;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课程现代化是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四位一体”目标的必由之路,更是深入推进现代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课程现代化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探讨学生体育素养提升的困境与路径。研究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素养提升面临以下困境:课程教学内容空洞,难以激发学生潜能;课程实施途径单一,教师育人效果模糊;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课程质量评价低效,导致学生体育认知扭曲。基于此,本文提出提升路径:强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开发智能化体育课程,优化课程教学设置;组织多元化体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品德;完善学校政策顶层设计,提升政策执行效能;健全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科学的课程质量评估监测机制。
2025年07期 v.33;No.392 171-174+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5K] - 范海涛;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阐释“健康第一”内涵的基础上,剖析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初中生健康水平。研究认为:在“健康第一”视域下,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存在以下现实问题:教学内容对课堂场域的关注较多,在运动目标与健康目标之间常出现失衡,难以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新旧”内容融合度不足等。据此,本文提出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路径: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内外一体化设计,将教学内容的目标转向“以健康为核心”,推动“健康第一”视域下教学内容多样化,构建兼顾“旧”内容与“新”内容的教学内容体系。
2025年07期 v.33;No.392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 汪巧琴;秦聪聪;许卫立;蔡涛;周真群;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设计涵盖青少年运动习惯、饮食习惯及健康知识认知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初一、初二年级体重超标与正常女生及家长共200名,探讨初中女生体重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选取该校同年级26名体重超标女生作为实验对象,通过90天的运动、饮食干预及健康教育,研究其体重、BMI、脂肪重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1)母亲肥胖程度与孩子肥胖在遗传及出生因素上联系紧密,超半数肥胖学生母乳喂养时间不足3个月,超3/4体重超标女生出生体重超出标准范围。(2)运动习惯方面,超重学生偏爱枯燥的有氧运动,体重正常女生更倾向集体运动及娱乐性较强的项目。(3)体重超标学生普遍久坐,喜爱看电视和玩电脑,平均每天屏幕使用时间(含吃饭时)近1 h,动态活动时间平均仅0.98 h。(4)因缺乏科学指导,家长在体重控制上存在认知误区,超85%的家长不了解科学膳食构成,超80%的家长不会主动陪伴孩子锻炼。(5)定期实施运动、饮食规划及健康教育,并将家长和教师纳入体重控制计划,可显著帮助体重超标学生减重。
2025年07期 v.33;No.392 17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6K] - 陈怡静;王天祎;彭庆文;
创建与推广适宜的课程模式是中国幼儿体育良性发展的关键。通过理论思辨和实践总结,本文论述了“玩、学、练、秀”幼儿体育“普乐”(PLEA)课程模式:以“快乐运动、玩练有功”为价值追求,以“有序化助力幼儿动作发展”为行动指向,以“适儿化运动项目大类基础性动作资源库建设”为课程内容开发的基石,以“全程游戏化”为教学方法的基本取向,以“玩、学、练、秀”4种活动形态为课程实施的抓手,以开放性多元增值评价为基本评价方式;同时,阐述了该模式实施的主要模块“玩、学、练、秀”的实践意义。
2025年07期 v.33;No.392 1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 周霏霏;杨世东;
本文以2009—2024年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校园足球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分析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校园足球研究的特点及动态发展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校园足球年发文量呈倒“U”形;(2)发文机构和高产作家主要集中在体育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3)不同阶段的校园足球研究热点存在较大差异,学者对国家需要和时代需求的关注度较高;(4)立德树人是校园足球的核心任务和价值,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人才培养等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2025年07期 v.33;No.392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3K]
- 戴正旺;杨玲;
把握我国百年奥运历程(1924—2024年)所蕴含的历史规律,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时代中国奥运再出发具有历史镜鉴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与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中国百年奥运发展的历史沿革、演进特征与实践遵循。研究表明: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看,中国奥运发展经历了从“追赶”到“并肩”,再到“领先”奥运强国的历程,展现出由“体育弱国”逐步发展为“体育大国”,并迈向“体育强国”的清晰发展路径。从演进特征来看,中国百年奥运历程在以下几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变化:一是时代价值从“悬浮化”逐渐向“精英化”过渡,最终趋向“全民化”;二是身份地位由“边缘者”向“外围者”,再到“中心者”逐步转变;三是行动理念由最初的“重竞争”演变为“利交流”,并进一步提升为“促和谐”的全局性目标。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体育从追求奥运竞赛成绩到更加注重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转型。研究认为:坚持党的领导、秉承人民至上、助力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百年奥运的历史经验,也是新时代中国奥运再出发的实践遵循。
2025年07期 v.33;No.392 191-195+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 高美丽;郑志强;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度日益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运用混合研究方法,以2018—2024年9月中国知网CSSCI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中50篇有效文献为样本,系统梳理体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研究。研究发现:该领域发文量逐年增长,呈现出作者合作增多、研究机构集中于高等体育院校等特点,研究涉及体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体育外交、文化、治理等多主题聚类,热点围绕习近平相关论述、体育话语权等词汇。未来应从拓宽研究议题、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丰富研究方法、聚焦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及输出中国体育方案等方向推进。整体来看,该领域虽取得一定进展,但研究力量有待加强,需在多方面进一步完善。深入挖掘体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潜力和价值,可为国际社会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推动全球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7期 v.33;No.392 196-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1K] - 胡超超;祁晓东;叶玉媚;
文化自信根植于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度认同,而中国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文化认同的构建与强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武术文化认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纾解路径。研究认为:中国武术文化认同主要面临现代生活方式冲击导致认同感式微、传承体系断裂引发发展困境、商业化异化导致文化传播价值偏离等问题。为此,提出纾解路径:强化文化引领,增强中国武术文化认同;优化教育体系,夯实中国武术文化根基;回归文化本源,拓展中国武术文化传播。
2025年07期 v.33;No.392 20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 王康弟;李正恩;崔营;李恒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建设体育强国的精神支柱。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具身认知视域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价值与启示。研究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身体实践、动作叙事与文化符号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与传播。影片以身体为媒介,将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嵌入角色行为与场景互动中,以传统游戏为载体传递家庭情感与身体协同的教育意涵,通过具身化叙事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通过视听符号与观众身体共鸣,推动文化认同从认知层面向情感与行为层面渗透。研究表明,具身认知理论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方法论支撑,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实践则证明,身体叙事是弘扬中华体育文化的高效载体,其经验对影视创作与文化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07期 v.33;No.392 20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7K] - 吴杰忠;
福州龙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代表,融汇了地方历史记忆、信仰体系与民俗仪式,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社会功能。本文以福州地区龙舟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与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运用文化社会学、民俗学及文化记忆等理论,系统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与文化结构。研究发现:福州龙舟文化兼具体育竞技性、宗教仪式性与社区凝聚性,构成一个多维度、复合型的地方文化系统。然而,受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等因素影响,其传承正面临断层风险与内核弱化的挑战。为此,本文提出构建以文化梳理、产业融合、生态发展、社会动员、国际传播为核心的综合性传承机制,旨在推动龙舟文化的活态延续与发展。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理解,亦可为地方非遗保护与区域文化振兴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2025年07期 v.33;No.392 211-21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8K] - 王亭;
社会教育作为博物馆基本功能之一,在当代博物馆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人类社会迎来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4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攀升,人民对精神文明和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在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提升。本文以北京奥运博物馆为例,深入研究体育类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特点及作用,论述新时代体育类博物馆拓展社会教育功能的意义与思考,并提出提升展陈质量、提高讲解水平、开展多元社教活动、加强馆校与社区合作以及运用数字化手段等路径建议,以此促进体育文化和双奥遗产的传承,提升公众文体参与度,为体育类专题性博物馆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功能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7期 v.33;No.392 215-217+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 肖心涛;张情义;杨骐玮;
目的: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基于2021年CGSS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中的相关问题,对1 917个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并运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检验。结果: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096),与社会经济地位呈正相关(r=0.087);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β=0.198,P<0.01);社会经济地位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为82%。结论: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已得到广泛认可,同时它也能通过社会经济地位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增强主观幸福感。
2025年07期 v.33;No.392 218-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3K] - 郑晴阳;葛国政;
目的:评估太极拳对多种疾病患者抑郁及焦虑状态的干预效果,并探讨干预周期、频率及时长对疗效的调节作用,以期为临床推广非药物干预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维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日期截至2025年2月1日,最终检索到3 410篇相关文献,运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太极拳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焦虑[SMD=-1.43,95%CI(-1.88,-0.97),P<0.001]与抑郁状态[SMD=-1.36,95%CI(-2.10,-0.63),P<0.001]。结论:太极拳作为非药物干预手段,可有效改善多种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但现有研究存在样本异质性高、干预周期短等局限性,需更多高质量研究验证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建议:对改善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优先采用干预周期12周、每周5~6次、单次时长依目标(焦虑>30 min,抑郁≤30 min)的方案。
2025年07期 v.33;No.392 22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 辛海;王福成;吴海龙;叶珂;赵晓鹏;孟妮佳;
目的:系统评价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老年肌少性肥胖患者症状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收集从建库至2025年3月发表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后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有氧联合抗阻运动组对老年肌少性肥胖患者的体质量指数、体脂率、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握力具有改善效果(MD分别为-1.36,-4.60,0.15,2.21,P<0.05)。亚组分析显示,(1)在体脂率方面,干预周期≤12周时,有氧联合抗阻运动显著降低体脂率[MD=-2.90,95%CI(-4.09,-1.71),P<0.000 01],研究间高度一致(I~2=0%);干预周期≥16周时,干预效果更显著[MD=-8.88,95%CI(-11.26,-6.51),P<0.000 01],研究间无显著差异(I~2=0%)。(2)长期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干预(≥16周)对体脂率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短期(≤12周)[MD=-4.60,95%CI(-6.70,-2.51),P<0.0001]。(3)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可显著提升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水平),总效应量为[MD=0.15,95%CI(0.08,0.23),Z=4.06,P<0.0001],表明干预措施对骨骼肌质量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与临床一致性。(4)在握力方面,2次/周的运动频率对握力无明显改善[MD=1.21,95%CI(-0.96,3.39),P=0.28];干预3次/周时,效果显著增强[MD=3.48,95%CI(3.12,3.84),P<0.000 01],且组内无异质性(I~2=0%)。在调控运动处方参数的基础上,更高的运动频率(如3次/周)对握力改善可能更有效[MD=2.21,95%CI(0.48,3.94),P=0.01]。结论: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可有效改善老年肌少性肥胖患者体质量指数、体脂率、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和握力,长期(≥16周)对体脂率干预效果更显著,高频(3次/周)对握力干预效果更显著。因结果存在一定异质性,未来研究需扩大样本量并优化干预方案以提升证据质量。
2025年07期 v.33;No.392 227-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5K] - 孙阳;高原;张星辰;
目的:对比不同负荷下传统硬拉动作的肌肉协同和功能网络模型,为不同负荷下传统硬拉动作的下肢肌肉协同机制提供新视角。方法:招募18名健康受试者,在40%1RM、60%1RM和80%1RM 3种负荷下进行传统硬拉,同步采集优势腿下肢6块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基于小波降噪处理后的sEMG,利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NNMF)与互信息分析法(MI),构建不同负荷传统硬拉的肌肉协同和功能网络模型,并采用平均聚类系数构建复杂网络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肌肉协同分析提取到2个肌肉协同模式,负荷强度的变化未改变肌肉协同元的数量,但导致了肌肉贡献度与激活时序的变化;肌肉网络分析发现,随着负荷强度的增加,局部肌肉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加。结论:协同元数量稳定,激活时序与肌肉贡献度随负荷变化而调整,功能网络连接增强,体现出神经系统对负荷的适应性调控。
2025年07期 v.33;No.392 233-236+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1K] - 刘怡帆;朱欢;周术锋;王晓瑄;
超重/肥胖会导致儿童执行功能下降,对其身心健康、学业成绩、社会适应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体力活动是影响超重/肥胖儿童执行功能的重要因素,且与执行功能存在密切关联。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总结超重/肥胖儿童执行功能的变化及与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相比于同龄正常体重儿童,超重/肥胖儿童的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均明显下降;体力活动不足所引起的脂肪代谢因子异常、慢性炎症反应及运动机能下降,是导致超重/肥胖儿童执行功能下降的重要因素。针对超重/肥胖儿童的执行功能障碍,每天30 min及以上的中等及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是有效的改善措施。建议后续研究细化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并深入探究体力活动水平与执行功能间的剂量—效应关系。
2025年07期 v.33;No.392 237-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7K] - 罗娅;朱欢;杨梅;周术锋;刘颖;刘怡帆;胡江平;王晓瑄;
肌肉力量不足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普遍存在的运动能力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能力、运动技能学习能力等。运动干预是改善ASD儿童肌肉力量的有效方式,尤其是球类运动疗法不仅能有效改善ASD儿童肌肉功能,且能让ASD儿童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促进其身心发展。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总结ASD儿童肌肉功能的变化特点基础上,系统阐述球类运动对ASD儿童肌肉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改善ASD儿童肌肉力量提供理论依据和球类运动处方参考。结果显示:(1)在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肌肉代谢障碍、感觉统合失调等内在因素,以及体力活动不足、睡眠障碍、饮食不均衡等外在因素的作用下,ASD儿童的肌肉力量明显下降,导致ASD儿童的生活能力、运动技能学习能力受限,并与肌肉力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2)针对ASD儿童肌肉力量缺陷,8~16周的小篮球运动干预(2~5次/周,40~80 min/次)、6~12周羽毛球运动干预(2~4次/周,60~90 min/次)、7周以上的足球运动干预(1~3次/周,45~90 min/次)以及12周综合球类干预及球类结合体育游戏干预(3~5次/周,25~45 min/次)均能有效提高ASD儿童肌肉力量。建议:后续相关研究,应根据ASD儿童的病情制定更加针对性的球类运动干预方案、针对ASD儿童肌肉功能障碍特点加入抗阻力量训练以及将团体球类游戏融入球类运动干预方案,同时加强家庭运动疗法,以促进提高整体运动治疗效果。
2025年07期 v.33;No.392 242-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4K]
- 吴家豪;郑旗;
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动力,是驱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政策导向与技术实践,探讨数字化转型驱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纾困路径。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数据要素赋能、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链延伸,重构竞技体育价值链,具体表现为数据激活训练与赛事运营效能、数字技术重塑训练与赛事管理模式、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然而,当前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政策制度体系尚不健全,数据安全与监管机制待完善;数字技术存在整合困难、处理滞后、安全漏洞等瓶颈;区域经济差异导致硬件设施与科技资源配置失衡;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匮乏制约技术应用;数据隐私与伦理风险威胁体育精神内核。对此,提出以下路径:完善政策体系与数字化研究投入,强化技术监管与数据安全保障;构建“技术—研究—管理”分层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融合与校企合作;以“西部基建、中部枢纽、东部创新”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弥合数字鸿沟。
2025年07期 v.33;No.392 247-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1K] - 窦亮;刘远祥;孙冰川;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信息密集型的新兴经济形态,其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深远的渗透效应和广泛的覆盖范围,正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推动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智能化与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本文基于2015—2022年中国1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从多个维度探讨数字经济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增长;(2)区域创新水平在数字经济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消费水平对数字经济影响体育产业发展存在门槛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体育产业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2)支持体育与科技融合创新发展,推动体育产业的品质化和个性化发展;(3)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培养体育产业高端人才。
2025年07期 v.33;No.392 253-257+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3K] - 刘忠;李玉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数实融合促进体育消费升级的价值与挑战,并提出推进路径。研究发现:数实融合促进体育消费升级的价值显著,包括创新消费场景、推动产业升级、拓展市场规模、提升消费满意度等。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包括数字技术及基础设施滞后、复合型人才短缺、消费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区域发展与资源分配不均、用户消费体验不佳等。据此,提出加强技术创新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培养复合型人才、完善体育消费市场监管体系、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用户消费体验感等推进路径,以期为推动体育消费升级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助力体育产业在数实融合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07期 v.33;No.392 258-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 吕少飞;
研究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新道路,既是推动产业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实践方案,也是实现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选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新道路的内涵与价值取向,并提出推进方略。研究认为: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以及新质劳动对象,分别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新道路中发挥着主导创新技术、提供动力源泉和奠定物质基础的重要作用。这种趋势不仅有助于体育旅游产业开发新的发展模式,更能促进其转型升级、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新道路应聚焦以下价值取向:一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二是要实现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据此,提出以下推进方略:以科技赋能为支撑,提升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完善体育旅游产业人才培养;以绿色低碳为目标,推动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应用;以协同发展为导向,优化体育旅游产业资源配置;以产业变革为布局,构建体育旅游产业适配体系。
2025年07期 v.33;No.392 262-26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 田仁波;张瑶;
随着数智化的快速发展,数智赋能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尤其在冰雪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够提升冰雪产业链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并提高运营效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数智赋能冰雪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现实困境,并提出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数智赋能对冰雪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提升信息化水平、拓展市场空间、提高运营效率3个方面。然而,当前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包括有效制度供给短缺、数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滞后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统筹推进制度建设、强化数智技术创新、优化战略运营管理三大发展路径,旨在促进冰雪产业链各环节协同高效运作,推动冰雪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07期 v.33;No.392 26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9K] - 邓开艳;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赋能乡村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和现实阻碍,并针对性提出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体现在:助力赛事服务技术创新升级,加强体育赛事融合发展深度,实现市场和群众需求的满足,推动办赛理念向绿色化转变。然而,新质生产力赋能赛事高质量发展仍存在区域资源分配不平衡、数字化创新转型滞后、赛事产业融合不充分、绿色办赛的成效不佳等现实阻碍。据此,提出相关实践路径:建立赛事资源管理体系,强化赛事创新能力发展,构建赛事协同融合机制,实现赛事绿色低碳发展。
2025年07期 v.33;No.392 27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1K] - 张学春;余涛;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数字经济赋能马拉松赛事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赋能马拉松赛事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体现在4个方面:政策联动开启马拉松赛事发展新纪元,数字技术拓宽马拉松赛事发展新赛道,健身热潮打开马拉松赛事发展新局面,产业结构优化形成马拉松赛事发展新业态。其面临的挑战则表现为:政策体系支撑能力不足,阻碍赛事数字创新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失衡,掣肘赛事数字均衡发展;数字治理体系亟须提升,阻滞赛事数字健康发展;数字复合人才资源短缺,制约赛事数字长远发展。据此,提出以下对策:完善政策顶层设计,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升治理监管能力,夯实数字安全根基;搭建多元育人平台,促进资源合理流动。
2025年07期 v.33;No.392 275-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 刘林星;于宏亮;
黄河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传承对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为黄河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变革。数字赋能黄河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具有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技术价值,但在实际的教育传承过程中仍面临着数字技术赋能的表层化与非遗教育深度需求的脱节、教育传承体系的数字化转型与文化生态适配性失衡、文化生态数字化重构中的地域特色消解与认同危机、数字赋能生态中的资源整合困境与协同机制缺失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技术赋能深层化、教育体系适配化、地域文化根脉化、生态系统协同化等路径,旨在为黄河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025年07期 v.33;No.392 279-28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 刘燕;张鸿;刘嘉林;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为健身气功高质量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健身气功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内涵要义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具有促进健身气功理论创新、技术应用以及优化劳动对象、助力教学推广等内涵要义。同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健身气功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路:一是提升健身气功专业人才素质,培养项目传承的优质人才;二是促进技术手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推动健身气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三是拓展健身气功产业链条,推动项目传承的社会化与市场化进程。
2025年07期 v.33;No.392 283-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 刘嘉明;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体育场馆转型、实现运营管理模式与理念革新的关键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羽毛球场馆运营的价值、困境及路径。在新时代大力发展生产力、倡导新型产业的背景下,体育场馆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已成为场馆运营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能够优化羽毛球场馆的运营管理,加快场馆现代化转型升级,推动羽毛球场馆全面发展。目前,新质生产力赋能羽毛球场馆运营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制度政策不完善,技术落地存在困难;运营模式传统单一,智能化转型进程缓慢;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创新动力受到阻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羽毛球场馆的实现路径:制定专项政策体系,引导技术应用生态构建;构建多元智能体系,加速转型升级突破;充实科技人才力量,突破创新瓶颈制约。
2025年07期 v.33;No.392 288-290+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 张建君;路伟尚;
数智技术正为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革命性驱动。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时,既要充分把握数字技术开发与人工智能应用所创造的机遇,也要理性应对驱动过程中出现的实践瓶颈与风险挑战。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高质量发展理念,以数智技术驱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为切入点,立足现实背景,深入探讨数智技术驱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并提出相应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在数智技术驱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存在法律法规有待完善、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技术依赖与人文关怀失衡、监管体系亟须加强等问题。为推动学校体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加强法律法规顶层设计、构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健全学校体育监管体系等措施,以助力学校体育数智化转型的顺利实现。
2025年07期 v.33;No.392 291-293+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 李萍;杨世棋;刘雯靖;刘聪;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探讨数智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表明:数智技术为体育教学方式创新提供了多元可能,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但当前仍存在数智体育基础设施薄弱、教师数智素养不足、学生体育数据泄漏风险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下优化路径:强化数智体育设施建设,夯实数智体育教学基础;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数智素养水平;构建数据安全防护机制,切实保障学生隐私安全。
2025年07期 v.33;No.392 294-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 李玉洁;
随着教育数字化深入推进,乡村体育教师数字素养对乡村体育教育质量的影响愈发显著。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导向,结合乡村体育教育实践,系统分析乡村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挑战,并提出突破路径。研究表明:提升乡村体育教师数字素养可推动数字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及乡村体育教育数字化转型。但当前乡村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面临教学理念陈旧、学校数字基础设施薄弱、适配教学资源短缺及培训体系不健全等现实挑战。据此,本文提出突破路径:通过理念革新强化教师数字化教学认知,以政策支持推动乡村学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本土化数字教学资源库,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系统性培训体系。
2025年07期 v.33;No.392 298-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