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子铭;邹吉玲;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拳击在巴黎奥运会上取得3枚奥运金牌的价值与成功经验,并提出中国拳击未来发展策略。研究发现,中国拳击夺冠的价值体现在:提升国家形象,展现综合国力;推动拳击文化再造,弘扬武术精神;促进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拳”新路径;助力“拳”民健身,提高国民体质。其夺冠经验包括:引进优秀教练,培养团队精神;优化运动训练体系,培育竞赛心理;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综合实力。基于此,提出未来发展策略:加强政府支持,实行“外引内培”策略;以科技赋能训练,提升竞技水平;强化国际交流合作,共促拳击运动发展;扩大“拳”民基数,孕育拳击新星;完善管理体制,健全青训体系;加强品牌建设,拓展拳击市场。
2025年06期 v.33;No.391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 袁浩;王鹏;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第9届亚冬会中国、日本、韩国的奖牌分布特征,探讨亚洲地区冰雪运动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及中日韩竞技实力的动态变化,提出中国备战2026年米兰冬奥会启示。研究发现:中日韩竞技实力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项目布局上各具特点;中国延续了北京冬奥会的优异表现,在奖牌数量上继续保持对日本、韩国的显著优势;中国在奥运会新增项目上的表现与预期存在差距,需进一步推动项目布局,提升竞争力。启示:实施优势巩固与短板提升并重的发展战略,加强各项目群的均衡协调发展;聚焦奥运新增项目,构建以政府主导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系统化发展体系;推进科技赋能战略,组建专业化、复合型的团队,为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支持。
2025年06期 v.33;No.391 9-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 李泳儒;赵鲁南;高国程;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第9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竞赛项目奖牌分布及不同项群成绩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9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奖牌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日本3个国家,其中,中国“断层式”领先,韩国、日本相较于上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奖牌分布呈下降趋势;在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竞赛项目中,韩国与中国具有较明显优势,韩国整体竞技实力更优;在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竞赛项目上,中国整体竞技实力强劲,韩国在中长距离短道速度滑冰项目上具备较强实力;在技能主导类难美性项群竞赛项目上,主要以中国、韩国、日本三国竞争为主;在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竞赛项目上,以哈萨克斯坦与日本两国竞争为主;在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上,菲律宾依靠归化运动员首次获得男子冰壶金牌,韩国战胜中国获得女子冰壶金牌;在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竞赛项目上,主要以哈萨克斯坦、中国、日本、韩国四国竞争为主;中国冬季两项女子接力夺金,实现历史性突破。建议:坚持政策引领与科技赋能,推动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及个性化训练体系构建;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后备人才储备与国际赛事实践;巩固优势项目与均衡发展并重,构建“冰雪全覆盖”三维竞技体系。
2025年06期 v.33;No.391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何思思;李伟峰;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25年短道速滑世锦赛男子5 000 m接力项目中国队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表现及同组竞争对手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25年短道速滑世锦赛男子5 000 m接力项目整体格局呈现出加拿大一骑绝尘,中国队和韩国队紧追不舍的态势,中国队最终获得银牌,仅次于加拿大队。(2)本次比赛中,中国队运动员在团队配合、临场应变能力和战术执行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色,整体风格较为稳健,但在内道防守与弯道超越技术、后程加速能力和冲刺能力、抗干扰能力及稳定性方面仍需加强。建议:(1)加强规则学习,避免关键环节失误;(2)强化技术与战术,提升个人综合竞争力;(3)优化体能训练体系,提升体能储备;(4)优化团队协作,减少比赛失误,提高比赛稳定性。
2025年06期 v.33;No.391 17-1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王凯;谭钰龙;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三段指标评估法等研究方法,对2025年马来西亚羽毛球公开赛男双决赛中陈柏阳/刘毅组合的发接发段、相持段、多拍段的技战术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羽男双训练和备战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在发接发段,陈柏阳/刘毅组合发球落点多变且线路丰富,但发球失误较多,接发球抢网积极,能有效衔接第4拍。(2)在相持段,陈柏阳/刘毅组合充分发挥自身移动速度快的优势,中前场快速连贯得分,但被动时摆脱和反控制的能力不足。(3)在多拍段,陈柏阳/刘毅组合采取两底线拉开,多拍消耗的战术,创造了有效的得分机会。建议:(1)陈柏阳/刘毅组合应提高发球质量,减少失误,在接发球时控制回球的力度和线路,防止被中前场截杀。(2)陈柏阳/刘毅组合应增强各个阶段的抽挡技术,提升其抗压和心理调节的能力,强化防守反击意识。(3)陈柏阳/刘毅组合应保持过渡球的稳定性,并将杀球和吊球等后场技术巧妙结合。
2025年06期 v.33;No.391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裴慧锋;张鹏鹏;武利伟;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2024年巴黎奥运会网球赛中阿尔卡拉斯的单打技战术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训练及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培养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阿尔卡拉斯打法积极,攻防转换迅速,击球线路多变,为网球竞赛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与观赏性;(2)在技术方面,阿尔卡拉斯拥有高超的发球技术和强大的接发球能力,同时网前技术出色、底线相持技术全面,属于综合型选手;(3)在体能方面,阿尔卡拉斯具有强大的爆发力和较快的体能恢复速度,但体能储备相对不足;(4)在心理素质方面,阿尔卡拉斯心理素质过硬,但在特殊情境下的情绪调控和关键分处理能力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5年06期 v.33;No.391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 张金;王君;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第5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高低杠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成绩与动作编排展开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在高低杠项目上具备优势,邱祺缘凭借6.700分的难度分与8.400分的完成分夺冠,但相比美国运动员,在完成质量上仍有提升空间。在动作编排方面,上、下杠动作难度分别集中于A组和D组,以确保动作稳定性;在杠中动作上,我国运动员擅长转体类动作,外国运动员则在飞行动作的编排与完成上表现突出;在连接动作中,多数运动员采用短连接,外国运动员的长连接设计值得借鉴。结论:高低杠项目呈现长连接增加、动作难度提升的发展趋势,我国若想持续保持优势,需重视成套动作编排与完成质量训练,将转体类与飞行类动作融合,在遵循新规则基础上创新动作,注重细节以避免扣分,全面提升运动员技术表现能力。
2025年06期 v.33;No.391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 杨均丽;许钦俭;张剑波;颜红伟;
目的:探讨2023年世界跆拳道大奖赛-67 kg级冠军选手宋洁前后腿技战术运用特征。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宋洁在2023年罗马和巴黎大奖赛9场比赛(19局)的技战术运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在技术层面,宋洁的中位技术运用以前后腿横踢技术与前腿侧踢技术为主,高位技术运用则着重突出前腿高位横踢和后腿下劈技术;在战术层面,宋洁以积极主动的进攻战术为主导,迎击战术表现尤为突出;在不同战术运用中,前腿中高位横踢技术与后腿下劈技术能够灵活切换;前腿中位侧踢在进攻、迎击战术下,后腿中位横踢在进攻、反击过程中,均成为得分的有力支撑。结论:宋洁在前后腿技战术运用上表现优异,尤其是后腿技术的运用效率极为突出;她能够根据不同战术需求灵活转换技术,充分展现出强大的应变能力与攻防转换能力。
2025年06期 v.33;No.391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 潘灵;魏银成;苏雷;
为了解我国步手枪项目体能训练现状,探索射击项目培养体系下的专项体能训练规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步手枪项目体能训练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步手枪项目体能训练体系已初步构建,但体系依然处在发展阶段。(2)步手枪项目体能训练主体内容从基础体能向专项体能转化,主要包括专项力量训练、有氧耐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3)体能训练对步手枪运动员呈现积极影响,但量化的专项评估体系仍待探究。(4)步手枪项目体能训练配套保障总体向好,但存在地区化差异,缺乏长效保障机制。(5)步手枪项目从业人员对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认识逐步加深,但在训练动机及其与射击成绩的关联性上存在认知差距,实践转化存在脱节。建议:(1)构建科学化、差异化的专项体能训练体系;(2)形成多维量化评估与动态反馈机制;(3)完善长效保障机制与人才梯队建设;(4)加强思想引领与认知转化。
2025年06期 v.33;No.391 34-3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 赵敏廷;杨钦凯;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与数理统计法,选取20名南京市青少年橄榄球运动员(实验组、对照组各10人)进行干预研究,实验组采用包含射线随机跑、多方向反应跑、横向剪刀跳、正向栏间高抬腿和六边形跳测试5种训练方案的灵敏素质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灵敏素质训练。结果显示:实验前2组运动员灵敏素质指标测试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射线随机跑、横向剪刀跳等多项指标显著提升(P<0.05),而对照组指标波动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证实,科学系统化的灵敏素质训练可有效提升青少年橄榄球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同时发现运动技能掌握程度、预判意识、综合运动素质与经验、感觉器官灵敏度等是影响灵敏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
2025年06期 v.33;No.391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 何利;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某市A体校自由式摔跤教练员和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对青少年自由式摔跤运动损伤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自由式摔跤运动损伤既有“抓握技术错误、倒地动作不规范”“核心力量不足、柔韧性差”等内部风险,也有“训练负荷过大”“摔跤垫接缝、硬度不达标”等外部风险;“抓握技术错误、倒地动作不规范”发生的可能性最大;“抓握技术错误、倒地动作不规范”和“骨骼发育未完成”发生的频率最高;“骨骼发育未完成”导致的后果最严重。建议:规范运动员抓握技术与倒地动作,加强核心力量与柔韧性训练,多举措促进运动员的骨骼发育,加强心理教育,科学设定训练负荷,加强摔跤垫安全检查,帮助运动员挑选合适的摔跤鞋。
2025年06期 v.33;No.391 40-4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 谭旺;
目的:以运动员跑步至力竭为运动模型,探讨富氢水能否更有效地提高耐力运动表现,以及对耐力运动后的疲劳是否具有更好的恢复作用。方法:将24名长跑运动员分为对照组(n=12)和实验组(n=12),对每位运动员均进行3次跑台运动测试,每次测试间隔7天。跑台测试先以70%■O_2max跑步1小时,再以80%■O_2max跑步至力竭。在3次跑步至力竭实验中,每位运动员在运动前摄入1 260 mL的纯净水/富氢水,分4次补给,分别为运动前120 min(420 mL)、60 min(420 mL)、30 min(210 mL)和10 min(210mL)摄入。实验过程中记录呼吸功能指标(呼吸交换率、■O_2、■CO_2、肺通气量)、生理功能指标(心率、丙二醛、乳酸)、运动表现能力(力竭时间和距离)及主观体力感觉等级。结果:实验组受试者的呼吸功能指标(RER、■O_2、■CO_2、VE)均低于对照组受试者,其中RE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受试者生理功能指标(心率、脂肪氧化、碳水化合物氧化、丙二醛、乳酸)和主观体力感觉等级均低于对照组受试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受试者力竭时间和力竭距离均长于对照组受试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用富氢水能改善耐力运动员主观疲劳感觉,缓解氧化应激,增强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提高运动耐力和运动机能,可作为提高运动表现和防治运动员各类氧化损伤的一种方法。
2025年06期 v.33;No.391 43-4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 方李;毋江波;
青少年时期是体能发展的关键阶段,而核心训练对专项运动表现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Meta分析法,系统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和中国知网等学术数据库自建库以来的相关文献,评估核心训练对7项运动指标的作用。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核心训练能显著提升运动员运动特定力量[SMD=5.06,95%CI(3.97,6.15),P<0.01]、运动特定耐力[SMD=16.84,95%CI(14.59,19.08),P<0.01;SMD=10.65,95%CI(4.18,17.12),P=0.001],并显著增强运动员运动特定敏捷性[SMD=-1.54,95%CI(-2.18,-0.90),P<0.01]与平衡能力[SMD=4.87,95%CI(2.89,6.85),P<0.01]。结论:核心训练可显著提升运动员的运动特定力量、耐力、平衡能力与灵敏性,但对运动特定速度的表现并无促进作用。
2025年06期 v.33;No.391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1K] - 石峻齐;谢根生;冉秋香;张铖;
国家篮球事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篮球人才的培养,发掘具有潜力的新生代运动员是篮球运动的核心环节。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应用CiteSpace,对2014—2024年收录的篮球后备人才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发展现状,并聚焦当前研究热点与趋势方向。结果显示:(1)发文量方面,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研究的发文量呈现2个峰值波动,在2023年出版的文献达到峰值(34篇);(2)发文作者方面,主要作者群尚未构成紧密的学术协作网络,呈现出明显的分散性研究特征;(3)研究机构方面,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体育院校,且机构之间缺乏合作,大多数文献都以独立机构单独发表;(4)研究热点方面,主要聚焦于“体教融合”“研究现状”“优化策略”等方面。建议:我国学者和机构之间应增强互动,构建高校研究合作联盟;聚焦实践创新,合理运用AI技术评估和选拔篮球后备人才;系统梳理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研究的进展和热点,把握该领域最新发展趋势。
2025年06期 v.33;No.391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 陈姗;
城市更新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过程,更新策略的制定与选择受经济、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日本体育助力城市更新的历史背景与探索实践,旨在借鉴其发展经验,为我国体育助力城市更新提供参考。研究认为,推动我国体育助力城市更新,可从以下方面着力:优化政策供给,完善体育助力城市更新的制度体系;引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体育助力城市更新的项目;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健康积极的城市生活方式;围绕体育赛事,推动城市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2025年06期 v.33;No.391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袁智国;黄江林;
体育消费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而老年人体育消费不仅是守护银龄健康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银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体育消费的价值内涵、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老年体育消费兼具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和谐、个体健康及家庭减负等多维价值,但面临政策落实困难、运动场地匮乏、体育产业发展滞后、身体疾病困扰、传统思想束缚以及数字消费技术难以掌握等困境。据此,提出以下发展路径:增加运动场地供给,优化场地设施;发展老年体育产业,丰富适老产品;关注老年人健康,提供安全运动保障;转变消费观念,提升体育消费意识;推动数字技术应用,降低数字消费门槛。
2025年06期 v.33;No.391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 阴继业;郭井双;
随着马拉松赛事的广泛开展,其规模和参与人数逐年增长,极端天气、赛道安全隐患、赛事组织失误等风险事件频发,赛事安全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WSR方法论,从物理、事理和人理3个维度剖析马拉松赛事中的自然环境、场地设施、赛事组织管理、后勤保障、选手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治理策略:物理维度,强化气象监测与赛道安全评估;事理维度,优化组织流程与信息管理;人理维度,加强人员培训与资质审核,构建系统性风险治理体系。
2025年06期 v.33;No.391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 武威;周玉霞;周帅凯;李阿建;王继军;王国伟;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邢台马拉松赛事品牌培育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邢台马拉松赛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研究发现:马拉松赛事品牌提升对主办城市发展具有经济驱动、文化赋能、治理协同、旅游带动等价值意蕴。目前,邢台马拉松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品牌传播效能不足、赛事竞争水平有限、赛事基础要素薄弱以及赛事特色文化缺失等。据此,本文提出优化品牌传播策略、打造高标准赛事体系、强化赛事基础要素、塑造差异化品牌IP等多维度的培育路径,以期突破现有瓶颈,推动邢台马拉松赛事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6期 v.33;No.391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徐英微;
北京冬奥会为河北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双重遗产,其系统性开发对区域经济转型、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后冬奥时代”可持续增长路径探索具有战略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实证调研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冬奥遗产的概念、分类及其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深入揭示其在冰雪旅游、赛事经济、装备制造及区域协同发展中的赋能机制。研究发现:河北冬奥遗产开发面临气候风险、赛事周期波动、运营成本高企等挑战,需通过“四季运营+技术赋能”“本土IP培育”“京津冀产业链分工”等韧性策略,实现冬奥遗产价值的长效转化。
2025年06期 v.33;No.391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 徐思雨;郭伟;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东北三省冰雪运动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现状,明确其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发现:东北三省冰雪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各异且已具协同态势,但面临协同合作、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与人才技术等难题。通过区域合作、产业融合、基础设施优化、品牌建设等路径,以及实施政府导向、企业合作、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等策略,有望整合冰雪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东北冰雪运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东北经济振兴,为区域产业协同研究提供参考案例与实践指导。
2025年06期 v.33;No.391 101-1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 袁英杰;代方梅;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湖北省冰雪运动小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湖北省冰雪运动小镇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表现在:季节性依赖显著,全周期运营能力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掣肘整体服务质量;生态意识薄弱,经济开发矛盾凸显;产业链条单一,特色文化挖掘不足;产品迭代缓慢,抑制小镇创新发展。据此,提出以下优化路径:打破季节气候依赖,提升全季运营能力;协调多方合作共建,补齐人才急缺短板;秉承绿色发展思想,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地域文化开发,促进滑雪产业延伸;建立智慧旅游系统,助力小镇升级建设。
2025年06期 v.33;No.391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程俊;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上门体育培训模式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策略。研究认为,“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上门体育培训模式发展的机遇体现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市场需求的增长,科技创新与互联网融合的进步。其面临的挑战表现在:安全保障与教学质量亟待提升,监管体系亟待完善,培训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规范化困境亟待突破。据此,提出发展策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体制,提高培训质量;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推动上门体育培训模式的个性化转型。
2025年06期 v.33;No.391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梅浩然;周进国;
在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下,体育健身产业快速发展,但国内体育健身企业面临同质化竞争、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分析我国体育健身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并总结欧美国家在管理模式、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经验。研究发现:国内企业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质量不足、项目开发单一等问题,如健身项目集中于常见类型、教练专业细分不足、营销手段落后等;国外企业则在社会资本运用、管理规范、科技融合和模式创新上表现突出,如美国企业借助行业组织吸纳社会资本、英国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发达国家健身设备高度数字化且涌现低成本健身中心新模式。对比显示,国内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侧重企业经营管理;国外研究更注重定量实证,视角涵盖社会资本与消费者体验。未来研究应从社会资本协同、创新营销、人工智能赋能和标准化建设等方向展开,推动我国体育健身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5年06期 v.33;No.391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宋文坤;李风云;丁增旺姆;蒲思帆;
本文基于全球赛事经济与体育教学融合的时代背景,运用系统论方法构建“五维协同”国际化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国际交流—技术创新),揭示赛事通过资源配置全球化、标准接轨国际化、产教融合深度化三大机理教学革新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当前其存在课程同质化、师资国际化滞后、技术创新能力欠缺、国际交流渠道有限、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等五大结构性矛盾,制约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基于此,提出以下创新路径:创新课程体系重构,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改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提升体育教学国际化水平;促进技术创新与赋能,提高教学核心驱动力。
2025年06期 v.33;No.391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 秦国基;杜建军;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意蕴、重点任务与实现路径进行分析,旨在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体育强国战略,通过深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研究发现: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具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落实体育强国战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意蕴;同时,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肩负着优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改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效果质量监测机制等重点任务。据此,提出相应实现路径:树牢改革意识,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认知水平;强化顶层设计,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制度;增强师资力量,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数字化建设,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代化水平。
2025年06期 v.33;No.391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 左书奇;李淑媛;龙雨禾;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探讨高校体育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的时代使命、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研究认为,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的时代使命主要包括:教师发展,从“1”字型人才到“十”字型人才;学生培养,从“竞技达标”到“全面发展”;技术赋能,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高校体育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传统角色固化与认知藩篱的困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学科生态“除弱扶强”的困境,评价、激励机制与课改目标脱节的困境。据此,提出纾解路径:深入理解“跨学科教学”内涵,推动教师角色重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助力学科生态和谐共生,加快科研认定,建立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2025年06期 v.33;No.391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 陈广娇;魏博;迟桂军;
新时代背景下,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特别是探索“走班制”教学模式,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走班制”教学的优势与困境,并提出对策。研究表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走班制”教学有助于达成育人目标、推动体育文化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但也面临教学管理难度增大、师资力量不够、场地器材不完善、因材施教不足、安全风险防控难度加大及评价标准难定等困境。据此,提出强化教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场地设施、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安全防控并完善教学评价等策略,以期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走班制”教学模式的高效、高质量实施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33;No.391 129-131+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李俊颖;王博潮;
本文以核心素养培育与师范专业认证的协同适配为切入点,以云南省高校篮球教学为例,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揭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高校篮球课程改革的深层矛盾。研究发现:高校篮球教学存在师德培养悬浮化、教学与评价割裂、素养认知浅表化、学习动力工具化等四重困境;代际教师群体在素养转化路径上呈现显著差异,资深教师通过“三维递进法”等创新策略实现技能向素养的创造性转化,而青年教师则受限于标准化考核导向。基于“政策—实践—习惯”三维分析框架,本文提出构建浸润式师德培养体系、建立双轨融合教学模式、实施学习动力激活工程、完善教师发展支持系统的协同路径,以期为破解篮球教学中技术训练与素养培育的割裂矛盾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师范认证标准在教学场域中的实质性落地。
2025年06期 v.33;No.391 132-13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 叶思典;
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新时期,高校篮球教学创新成为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突破口。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宏观视野,从教育价值、学科发展、社会效益3个维度阐释高校篮球教学创新的多维意义,揭示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体育教育专业化、完善篮球产业链人才供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继而深入剖析当前教学实践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滞后、产教融合薄弱等现实困境;最终从师资发展体系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过程性评价维度拓展、校企协同平台完善等方面提出系统性改革策略,以期为高校篮球教学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以体育人”目标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2025年06期 v.33;No.391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赵强军;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影响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剖析该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突破路径。研究发现:该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实践性不足、培养路径封闭化、师资复合能力欠缺、人才培养同质化等困境。据此,提出以下突破路径:重构需求导向的培养目标,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维课程体系,打造“校—企—社”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完善动态评价反馈机制。
2025年06期 v.33;No.391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王思明;陈伦成;孙嘉怡;
本文以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国家在线精品课程《游泳池救生》为载体,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知识联系割裂、资源管理缺失、个体差异忽视及学情监测受限等问题,开展基于知识图谱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岗课赛证创”融通理念,重新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整合微课、虚拟仿真、险情案例等教学资源,形成结构化图谱网络;设计“图谱导学—学前探究—险情救援—智慧评教—靶向拓展”五维推进式教学路径,并运用人工智能(AI)助教、水陆两栖智能设备等技术手段,实现“线上资源精准推荐+线下情境化实训”的深度协同,为技能型课程知识图谱的搭建提供有效模式参考。实践表明,知识图谱借助动态学情画像与个性化路径规划,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助力教师精准识别学生的能力短板,显著提升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效率。
2025年06期 v.33;No.391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 孙浩强;尹雨嘉;
构建科学化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推动贵州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基于贵州高校现状,探讨CIPP理论框架的结构逻辑,建构“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维度的动态化测评系统。研究发现:基于CIPP理论的分层评价机制能够实现课程思政规划、实施、反馈的全流程覆盖,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各维度权重系数分别为0.26、 0.22、 0.23、 0.26,有效解决了传统评价中过程性监测缺位、内涵性评价薄弱等突出问题。将该评价体系应用于实践,其展现出良好的实践适配性、测量信度与效度水平,初步验证了在课程思政质量评估中的科学性和工具有效性。
2025年06期 v.33;No.391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 万菲;肖坤鹏;宫爽;
为提升高校篮球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推动高校篮球课程思政建设,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高校篮球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育人价值,并提出具体设计思路。研究发现,高校篮球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结合篮球课程特点,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依托高校篮球人口数量,培养大量高质量体育人口。为充分实现上述育人价值,需进一步优化篮球课程教学设计各环节,具体包括:在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中明确融入思政教育目标,深度挖掘篮球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实施思政教育,并基于目标达成情况开展教学评价。
2025年06期 v.33;No.391 151-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冯刚;陈静妍;
在当前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成为重要课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聚焦健身健美课程与思政育人的融合,探讨健身健美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优势与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路径。研究发现:健身健美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通过立德树人、思政引领、实操助力等实现育人目标,且具备目标明确、浸润融合、转化即时的教学优势。然而,目前健身健美课程开展思政育人面临规划布局不完善、教师思政意识与能力欠缺、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等现实困境。为此,应从完善整体规划、强化教师思政素养、激发学生内生动力3方面推进路径建设。
2025年06期 v.33;No.391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叶家驰;程瑞;周儆劼;马驰;王慕芸;龙杰;
目的:探讨不同收缩方式对下肢力量不对称性的影响,以期为运动员运动训练、表现优化和伤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2名男子大学生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采用等速肌力、坐姿蹬腿、保加利亚分腿蹲和单腿纵跳等方法评估下肢力量不对称。结果:(1)4种测试方法均显示受试者的优势腿与非优势腿之间存在显著力量差异(P<0.05),下肢力量不对称指数为6.53%~10.82%;(2)除了等速肌力测试中的峰值力矩不对称指数与平均力矩不对称指数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外(r=0.50-0.85,P<0.05),其他测试方法得到的下肢力量不对称指数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骨骼肌收缩类型的测试方法在评估下肢力量不对称性时存在差异;在评估运动员下肢力量对称性时,应根据具体的测试目的和方法特性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
2025年06期 v.33;No.391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 曲扬;韩征强;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剖析新时代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逻辑理路的基础上,探讨其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研究认为:新时代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助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贯彻落实教会常练勤赛;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提出以下实践策略:认知层面,夯实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意识;关系层面,共建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关系;师资层面,配齐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队伍;机制层面,完善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机制。
2025年06期 v.33;No.391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暴晓娣;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特性与发展需求,构建涵盖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职业道德9个维度的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模型。通过对Hut大学体育学院理论教研室专业教师的实证检验发现,该模型能够系统、客观地量化评估高校专业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可为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提供科学量化依据与实践指导框架。
2025年06期 v.33;No.391 16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 武威;南子春;白华;杨胜刚;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提升对落实新课标“五育融合”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践行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小学体育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价值、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研究认为:在价值审视方面,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掌握不仅能推动小学体育教师从“学科本位”向“育人本位”转变,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然而,当前小学体育教师在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提升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包括理念认知不足、学校支持机制缺失、资源保障匮乏以及能力结构不完善等。对此,提出革新认知观念、完善顶层设计、优化资源保障机制以及提升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等提升路径,以期为小学体育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025年06期 v.33;No.391 174-17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吴俊杰;何轶;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新课标视域下新兴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的时代价值与现实困境,并提出推进策略。研究发现:新兴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的时代价值体现为:激发体育锻炼兴趣,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培养新兴体育人才,推动体育课程改革;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打造体育特色学校;解构传统教学模式,科技赋能体育教学。新兴体育项目进中小学的现实困境表现在设施供给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家长支持有限、学科交叉不够等方面。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推进策略:挖掘现有体育资源,数字驱动教学体验;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引进新兴体育人才;创生新兴运动形态,打造新兴体育赛事;突破体育学科壁垒,交叉融合学科知识。
2025年06期 v.33;No.391 179-18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罗森;韩思琦;梁飞;任春香;董德水;杨占东;
融合体育教育旨在为特殊学生提供平等的体育课堂环境,通过体育的方式促进特殊学生发展。实际实施中,传统体育教学的工具理性常因放大学生差异而陷入实施困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赫伊津哈游戏论为核心视角,探讨小学融合体育教学的价值引领、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游戏作为文明起源,其特征为融合教育提供适配性框架,并从价值导向、空间意义层面纾解传统体育教学实施困境。基于解构应试教育本土桎梏,研究提出由“身体规训场”向“生命成长共同体”的转型路径,强调通过游戏重塑课堂场域,协同心流体验促进学生共生发展,以期为融合教育消解身份区隔、提升教学效能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策略。
2025年06期 v.33;No.391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 张娜;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高中排球教学作为体育与健康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以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着重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行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阐释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明确高中排球课堂需关注的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具体表现的基础上,从课堂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3个维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高中排球课堂教学策略。
2025年06期 v.33;No.391 18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 吉军;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促进学生学会尊重、关爱,增强责任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乐练赛”理念作为新型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的乐趣,注重体能与技能相结合的学练方法,倡导形式多样的比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厘清“乐练赛”理念与德育契合点的基础上,探讨德育融入初中足球教学的困境与策略。研究发现:德育融入初中足球教学的困境体现在德育与足球教学融合度不高、学生参与度与兴趣不足、教师组织学生比赛的能力欠缺等方面。据此,提出明确德育目标、设计富有德育内涵的教学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足球专业素养等消解策略。
2025年06期 v.33;No.391 19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石地润;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小学篮球训练中实施“以赛促训”的价值,并提出实施策略。研究发现:在小学篮球训练中实施“以赛促训”,能够有效缓解篮球场地不足与不标准的问题,弥补传统训练在心理素质与体育精神培养方面的短板,激发学生对篮球训练的兴趣。在小学篮球训练过程中,“以赛促训”的实施策略如下:深入分析比赛情况,以此为依据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合理选择适配的比赛类型,做好场地、规则讲解等赛前准备工作,并建立学生赛场表现评价机制;构建“赛训融合”的篮球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合作。
2025年06期 v.33;No.391 19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刘茜;徐艳;邓坤坤;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层面全面推进,这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战略部署,更是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性实践。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需重新审视自身价值,以创新为驱动,探索契合现代化发展格局的新路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从发展导向、历史根基、责任担当和活态传承4个维度,深入阐释中国式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内涵,并系统梳理其演进逻辑。基于此,提出以下推进路径:嵌入民族体育文化集体记忆,强化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认同;推动民族体育文化繁盛共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续民族传统体育精神传承,助力中华民族全面伟大复兴;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国际传播,凸显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推进理路。
2025年06期 v.33;No.391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常梦园;罗乔有;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内涵、发展困境和优化路径。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的民族传统体育整体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民族传统体育普惠性,物质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民族传统体育协调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持续性与和平发展道路的民族传统体育和合性等。其发展困境表现为整体性挑战、普惠性难题、协调性考验、持续性障碍和合性缺口。据此,提出优化路径:推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民参与,适应人口规模巨大化的本质要求;推动区域城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促进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价值观融合,助力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创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化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国际交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025年06期 v.33;No.391 202-205+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王浩杰;陈静越;张晓英;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既是中华文化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的战略抉择,也是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价值、困境与路径。研究认为,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具有三重价值:增强国际体育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破除文化贸易壁垒,推动全球体育市场多元化;促进全球体育多样化,维护体育文化生态平衡。然而,当前国际环境也为其“走出去”带来了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全球政策监管趋严,“走出去”面临更高的合规成本;全球经济合作减少,导致品牌建设与商业化难度提升;全球文化隔阂增大,“一体化”推广模式已不再适用。据此,本文提出破解路径:强化国别政策研究,构建系统化合规机制;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构建多元化市场体系;顺应数智传播趋势,构建精准化传播模式。
2025年06期 v.33;No.391 20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 陈欢;潘梦丽;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历史演进,从文化价值、情感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四维度论证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并提出以下实践路径:创新赛事内容设计,融入多元民族文化;打造“数字孪生+文化解码”协同传承体系;构建“民族体育—教育—文旅”联动机制。
2025年06期 v.33;No.391 210-213+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廖涛;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亟待新的传播路径与传承方式。近年来,抖音平台上爆火的“村BA”现象,以其极具特色的体育赛事形式,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新范例。本文聚焦“村BA”,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要素,探究其在现代体育语境下的重构过程,包括符号的筛选保留、创新转化及新符号生成。同时,对抖音“村BA”现象的体育文化传播机制,从传播主体、动力、内容、策略、渠道及效果等多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村BA”现象背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逻辑,以期为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025年06期 v.33;No.391 214-2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 王晓卉;吴庆良;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西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路径。研究认为:西藏体育文化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与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价值。其困境表现为现代多元文化冲击、传承主体缺失、资金投入不足及宣传推广不力等。基于此,提出强化传承主体建设、加强文化保护与创新、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创新宣传推广方式及促进产业多元融合发展等路径,以期为西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2025年06期 v.33;No.391 217-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刘戈;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韩国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研究发现,韩国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经验体现在:完善制度建设保障非遗保护政策的落实;构建非遗传承体系推动韩国传统文化发展;开展非遗传播推进非遗走向世界;利用非遗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多方参与助力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体育非遗保护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启示: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实施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保障持续传承;实施数字战略创新保护手段;科学合理利用助力社会发展;深化宣传教育坚定文化自信。
2025年06期 v.33;No.391 220-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 李志诚;
体育学术期刊在体育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质量高低与编辑的学术素养、学科服务能力息息相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阐述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学术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其学术素养的提升策略与学科服务能力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表明,提升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学术素养,需从以下方面着手:加速构建体育学科知识体系;重塑编辑职业角色定位;搭建多维理论框架;充分发挥学术会议对编辑学术思维的启迪作用;加强编辑职业价值教育;强化编辑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能力。此外,本文构建了由技能、态度和知识3个维度构成的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学科服务能力体系模型,以期为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学术素养提升与学科服务能力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6期 v.33;No.391 224-226+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 郝诗语;谢云;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板球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基本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青少年板球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价值,剖析其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路径。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板球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在推广普及、人才培养、赛事体系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专业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融合度低和缺乏长期规划等问题。通过完善项目文化体系、加强文化传播与推广、优化人才培养、拓展资金来源、推动文化融合和制定长期规划等路径,能够提升我国青少年板球运动员的竞技表现,促进我国青少年板球运动的健康发展。
2025年06期 v.33;No.391 227-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 黎婷婷;
在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退役运动员转型与再就业问题凸显。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力量,其职业转型既关乎个人发展,也影响体育事业可持续性。本文通过分析退役运动员数量结构、就业现状及政策环境,发现就业困境核心原因包括政策保障不足、职业技能单一、市场竞争压力大等。其多元化发展路径包括:依托专业优势担任体育教师、教练员或管理人员,参与学校体育教学与赛事管理;融入全民健身,从事健身与康复行业体能训练或康复工作;借助赛事经验开展体育评论与分析;利用个人品牌创业或参与商业活动;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并跨学科学习增强社会适应力;适应时代潮流入驻短视频。建议: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完善保障机制、提升社会认可、强化心理建设以及构建信息平台等举措,助力退役运动员融入社会,推动体育人力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支撑。
2025年06期 v.33;No.391 23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 张旸;魏强嫚;
目的:基于NHANES 2009—2020年数据,探讨心脏代谢指数(CMI)与股骨总骨密度(BMD)关联,并评估不同体力活动水平(MET)的调节作用。方法:初始纳入45 526例NHANES参与者,经排除后对11 552例进行分析。应用加权多元Logistic回归构建3种模型,分别分析CMI(连续及四分位)与“高骨密度”(BMD高于中位数)之间的OR,并按MET分层(低n=3 133,中n=5 203,高n=3 216)检验CMI×MET交互效应。结果:完全调整模型中,CMI升高与高BMD显著相关(连续变量:OR=1.01,95%CI:1.00~1.01,P<0.001;Q4组与Q1组比较:OR=1.02,95%CI:1.01~1.03,P=0.002)。分层分析显示,CMI与高BMD的正相关仅在低、中体力活动水平组显著(低MET组:OR=1.02,P=0.018;中MET组:OR=1.02,P=0.014),而在高MET组无统计学意义(P=0.400);CMI×MET交互作用显著(P<0.05)。结论:CMI可作为BMD的辅助评估指标,但其保护效应受体力活动水平调节,提示在骨质疏松筛查和运动干预中需综合考虑代谢与运动因素。
2025年06期 v.33;No.391 236-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 李明阳;冯振伟;
新质生产力是赋能学校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学校体育治理的逻辑理路与实现进路。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学校体育治理的逻辑理路体现在:促进学校体育治理要素配置化,助力学校体育治理手段数字化,推动学校体育治理结构合理化,引导学校体育治理主体融合化。基于此,提出以下实现进路:推动学校体育制度创新,保障学校体育发展动力;健全教育数据共享机制,打造学校体育数智公寓;搭建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培育体育专业数字人才;拓展学校对外开放渠道,提升学校世界性竞争力。
2025年06期 v.33;No.391 24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秦士昊;
随着体育赛事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资源调度决策模式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赛事管理需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体育赛事资源调度决策的智能化转型逻辑与路径,旨在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其从静态评估到动态预测的转变。研究认为:体育赛事资源调度决策智能化转型的逻辑在于从静态评估转向动态预判,通过数据驱动决策构建精准调度体系,并实现多目标协同优化。据此,从技术层、操作层和制度层提出其系统性转型路径,包括数字孪生系统的构建、动态调整机制的实现及规则适配体系的完善。
2025年06期 v.33;No.391 246-248+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 段星宇;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新质生产力驱动体卫融合的作用机理与现实困境,并提出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驱动体卫融合的作用机理体现在:数据集成通过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健康资源动态优化;文化赋能借助数字化传播与情感共鸣机制,推动健康行为全周期转化;协同优化依托智能决策系统与跨部门平台,提升多主体联动效能。然而,实践中仍面临数据标准化缺失、文化传播靶向性不足、协作机制碎片化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构建全域健康数据共享平台、实施分众化健康文化传播策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体系的实践路径。
2025年06期 v.33;No.391 249-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田垚;甘蕊;刘元涛;
在数字化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治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数字化驱动社会体育指导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施路径,以期为治理创新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数字化导向优化社会体育服务理念,通过构建精准化、智能化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多样化需求;数字化交互增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间的协作效率;同时,数字化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从“经验思维”向“数字思维”转型,提高健身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实践路径:创新数字驱动治理新模式,以数字平台为核心联通服务与管理;探索数据共享与驱动的治理新路径,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数字驱动新理念,强化技术与治理的深度融合。
2025年06期 v.33;No.391 254-258+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刘敏;徐茂卫;
在“双碳”目标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冰雪产业作为体育产业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的领域,其绿色化转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生产力—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模型,探讨新质生产力驱动绿色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价值与现实困境,并提出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政策引导,推动绿色冰雪产业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增长、社会文明与科技创新的多维价值。然而,当前产业面临环保意识滞后、技术研发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及市场接受度低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深化绿色理念传播、强化技术创新驱动、完善政策制度保障、提升市场认知与国际合作等转型路径,以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生的绿色冰雪产业体系,为我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06期 v.33;No.391 259-26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 王亚斌;高俊;
为推动东北地区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地区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阐释、现实困囿及推进策略展开探讨。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凭借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赋能东北地区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新内涵。其现实困囿体现在:产品主题特色单一,低端锁定困扰发展;地区协调发展欠妥,区域壁垒掣肘发展;产业统筹规划不显,绿色发展进程受阻;数据要素应用不足,乘数效应发挥受限。据此,提出以因地制宜为发展原则、以合作共赢为发展导向、以绿色低碳为发展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引领的推进策略。
2025年06期 v.33;No.391 263-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余正君;付芳芳;尹彦;王艳琼;
新质生产力是驱动云健身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战略支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厘清新质生产力驱动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应然特征,分析其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破解之策。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驱动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应然特征体现在:科技创新是核心动力,效能优化是内在要求,质量提升是根本追求。其制约因素表现为:产品研发技术落后,健身博主素养欠缺,数据要素供给不足。据此,提出破解之策:明晰科技创新问题导向,提高企业产品研发水平;提升内容供给主体素养,夯实行业内部人才根基;完善数据要素基础建设,构建要素供给良好生态。
2025年06期 v.33;No.391 267-271+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 涂世吉;冯强;
数字技术赋能农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厘清数字技术赋能农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成逻辑基础上,探析其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赋能农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成逻辑体现在:政策是推动产业融合的保障机制;技术驱动与资源互补是产业融合动力机制;市场需求是产业融合的核心引擎。其价值意蕴表现在:细化顶层设计,增进产业融合数字制度化建设;夯实数字基建,加速产业融合数字化转型;促进资源整合,增值增效产业融合价值;强化产业链接,实现供需关系的精准适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实践路径:强化产业融合政策供给,健全融合产业的保障体系;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数字技术的高效供给;串联资源供需交互网络,促进产业资源的互嵌整合;打造数字智慧交易平台,推进产品供给的精准适配。
2025年06期 v.33;No.391 272-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谭星叶;谢智学;孙瑞瑞;侯锦祥;
在国家数字经济发展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双重驱动下,体育旅游产业成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本文以甘肃省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聚焦数字技术赋能与区域协同视角,探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发现:甘肃省体育旅游资源呈现多元化特征,涵盖山地、水体、文化遗迹等五大主类,但存在数字基建覆盖不均、技术应用层次偏低、数据孤岛突出及复合型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据此,针对河西、陇东南及中部三大区域的差异化短板,提出“一核三翼、四维协同”的转型框架:以全域感知网络体系夯实基础设施,构建跨域数据治理机制推动资源整合,依托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推进场景化创新,并通过人才梯队建设与数字生态系统优化保障长效运营。
2025年06期 v.33;No.391 27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 卢李琴;卢慧;于易;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新质生产力赋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讨其现实阻滞与突破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赋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面临以下困境:政策对城乡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边际递减趋势显著;线上学校体育发展遭遇多维度新挑战;学校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尚未根据新质生产力要求进行完善。据此,提出以下突破路径:优化学校体育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打造一体化智慧体育平台,以创新驱动线上校园体育活动推广;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融入学校体育评价指标体系。
2025年06期 v.33;No.391 282-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 王硕;陈子桐;邢新阳;穆小舟;
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体教融合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路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数字化赋能体育院校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的价值、困境,并提出相应路径。研究认为:数字化赋能体育院校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有利于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评价体系、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性,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基础设施与协同机制不完善、资源整合与技术应用脱节、教师数字素养与思政能力双重不足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完善顶层设计、强化跨学科协同、创新资源开发模式、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等路径。
2025年06期 v.33;No.391 286-28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 韩朝阳;王娜娜;丁俊凯;
在“五育融合”与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双重驱动下,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议题与必然要求。然而,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个性化指导缺失、运动效能评估滞后、体育教师数字素养结构失衡、学生持续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亟待破解。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基础设施、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方面审视中小学体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现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角度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并提出构建智能硬件支撑体系、实施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完善运动数据治理机制和创新智慧体育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以期为重构数字化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新生态提供可操作方案。
2025年06期 v.33;No.391 28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