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竞技体育

  • 备战洛杉矶奥运会背景下我国奥运会各项目发展状况及启示

    段凯源;徐立磊;张晓伟;顾斌;

    本文以近3届奥运会我国各项目的夺牌情况为研究对象,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奥运会各项目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3届奥运会我国各项目布局表现出以下特征:比较优势项目稳定提升,新兴项目添金夺彩;比较潜优势项目中部分项目转换为优势项目;比较弱势项目数量较多,多数弱势项目急需突破。在对近3届奥运会各项目发展状况深入研判的基础上,提出备战洛杉矶奥运会的启示:发挥“举国体制”优越性,形成中国特色奥运备战机制;巩固传统优势项目,开辟我国奥运夺牌新路径;科学实施“跨界跨项选材”,推动我国奥运弱势项目发展等。

    2024年09期 v.32;No.382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2024年汤姆斯杯羽毛球男团决赛石宇奇和金廷技战术对比分析

    杨怡;陆小梦;吴娇娇;

    时隔6年,中国男队重夺汤姆斯杯冠军。男队队长石宇奇在本次汤姆斯杯中六战全胜,可谓中国男队最强“定军山”。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24年汤姆斯杯男团决赛石宇奇和金廷的技战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1)从发球技术来看,石宇奇与金廷的发球技术均以反手网前球为主,石宇奇的发球落点集中在1号与5号位置,金廷的发球落点集中在1号、2号、5号位置。(2)从前场技术来看,石宇奇主要以推挑放技术结合为主,压制金廷底线意图明显;金廷则以网前搓放小球为主。(3)从中场技术来看,石宇奇与金廷均以平抽挡技术为主。(4)从后场技术来看,石宇奇以杀吊结合为主;金廷以杀球为主,进攻性强,但失误率高。建议:(1)在发球技术上,日常训练要提高运动员动态选择发球落点与技巧意识,做到长短结合,出其不意。(2)在前场技术上,多以推球、勾球训练为主,训练提高搓放球的质量及封网抢网能力,增强比赛主动权争夺意识。(3)在中场技术上,提高运动员接杀直线、斜线相互配合的意识,增加回球线路,强化训练运动员中场平抽挡技术。(4)在后场技术上,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多以耐力训练为主,提高后场连贯性与稳定性;培养主动进攻意识,提高后场技术重杀、点杀、劈杀的转换意识和能力。(5)在得失分技术上,在训练中运用多对一、定点练习等训练方法,增强运动员多拍意识和回球稳定性,减少失误率,降低失分率。

    2024年09期 v.32;No.382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2024年印尼羽毛球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石宇奇技战术分析

    王鑫;陈锦;

    2024年印尼羽毛球公开赛,石宇奇在男子单打决赛中夺冠,排名重回世界第一,中国男子单打阔别35年重夺印尼羽毛球公开赛冠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与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24年印尼羽毛球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中石宇奇的发球、接发球、前场技术、中场技术、后场技术及得失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石宇奇发球落点集中在1号位和5号位;(2)前场技术以搓球控制网前和挑球调动对手跑动为主,中场以接杀挡网为主,后场以杀球进攻和吊球调动为主;(3)石宇奇主动得分占比较大,但非受迫性失误也占比较高。

    2024年09期 v.32;No.382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2024年尤伯杯羽毛球女子团体决赛陈雨菲和玛丽斯卡技战术对比分析

    陆小梦;杨怡;侯莹;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24年尤伯杯羽毛球女子团体决赛陈雨菲和玛丽斯卡的技战术运用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从发球与接发球看,陈雨菲发球均为正手发后场高远球,接发球主要以推、搓球为主;玛丽斯卡发球则是反手发网前小球,接发球主要运用吊、杀球。(2)从前场技术看,陈雨菲与玛丽斯卡运用挑球技术最多,整体玛丽斯卡前场进攻技术运用率略高于陈雨菲。(3)从中场技术看,陈雨菲和玛丽斯卡都以平抽挡、放网为主,但线路各有不同。(4)从后场技术看,陈雨菲和玛丽斯卡杀、高、吊球运用多变,杀球进攻较多,但从后场技术运用得分来看,陈雨菲明显优于玛丽斯卡。建议:(1)陈雨菲增加发网前小球,破坏接发节奏;接发球阶段需更多运用勾、推球,抢主动进攻。(2)陈雨菲需要提升前场进攻技术的频率,降低挑球防守的依赖性,精细搓放球的质量,积极抢网。(3)陈雨菲可加强接杀挑高与勾对角球技术运用,破坏对手下一拍连贯性。(4)陈雨菲在训练中应强化后场技术的底线反击力与体能,提升后场控球能力。

    2024年09期 v.32;No.382 10-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技巧啦啦操集体混合组前3名代表队难度动作的创编分析——以2024年ICU啦啦操世锦赛为例

    张勇;刘松;谭凯峰;钟俞春;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分析2024年ICU啦啦操世锦赛技巧啦啦操集体混合组前3名代表队动作的创编难度。研究表明:总难度类别中,托举类难度使用率最高,动作次数第二到第四组出现最频繁;金字塔组合以第一尖子与单底座使用为主;篮抛动作以空翻+多周转体的复合动作运用为主;翻腾类难度中,原地类后手翻使用率最高,行进间旋空翻运用最频繁。

    2024年09期 v.32;No.382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第19届杭州亚运会霹雳舞项目女子组冠军竞技表现分析

    胡冬雨;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第19届杭州亚运会霹雳舞项目女子组冠军选手刘清漪从淘汰赛至冠军赛(共3场)的竞技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刘清漪凭借其出色的运动能力、身体控制、动态性和空间控制,在技巧性和执行力上表现出众。(2)刘清漪突出重音的能力优异。(3)刘清漪的动作表现形式单一、创新动作匮乏,需重视多样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据此,建议:(1)在木桶理论的指导下提升刘清漪的竞技表现。(2)教练员应注重刘清漪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心理能力的提高。(3)运动队应构建科学的训练体系以延长选手职业生涯寿命。

    2024年09期 v.32;No.382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车项目推橇启动速度与比赛成绩的关系分析

    史衍;吴迎;王硕;

    目的:分析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雪车项目优秀运动员的推橇启动速度、赛道适应性及比赛成绩的变化规律,探索国外优秀运动员的程序化参赛模式,以期为中国雪车运动员的训练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收集国际训练周内国外优秀男子和女子雪车运动员的滑行数据,包括出发时间、推橇启动速度和区间速度等,运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专家访谈进一步探讨影响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结果:雪车比赛成绩受推橇启动速度、赛道选择和滑行技术的多重影响;优秀运动员通常采用“先快后慢再快”的推橇启动策略,结合赛道特性逐步优化滑行路线;不同运动员在适应赛道时的速度控制节奏与其最终成绩有显著相关性;男子和女子运动员的启动速度和区间速度均表现出阶段性的波动和稳定性,尤其在比赛节奏的掌控上体现出明显优势。结论:推橇启动速度与比赛成绩密切相关,但启动速度过快未必带来最佳成绩。运动员需要通过赛道试滑调整启动速度和滑行路线,合理平衡速度与技术,以达到最优成绩。国外运动员的程序化参赛模式对赛道适应性有较大帮助。建议:中国雪车运动员应借鉴国外优秀运动员的程序化训练模式,重点关注启动速度与滑行路线的匹配,提升赛道适应性和滑行技术,以备战未来国际赛事。

    2024年09期 v.32;No.382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心率监控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殷进福;刘桂香;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选取某体校10名青少年中长跑队员作为实验对象,采用Polar心率表进行监测,测试2次间歇训练中受试者的晨脉、运动前心率、最高心率、最高心率出现时间、目标心率出现时间、平均心率和3 min后恢复心率的情况,并对2次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年限越长、心率储备越高,目标心率出现得越晚;一节训练课中,120 bpm左右的训练前心率可以使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更好地投入正式训练;最高心率可以高于目标心率,最高心率出现的时间有可能在训练中,也有可能在训练结束即刻;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心率变化易受到心理、生理、外界等因素影响。建议:教练员采用Polar心率表来监测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的心率变化情况,这有助于提高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的监测手段和科学训练水平;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教练员应用心率作为监控手段时,要尽量排除心理、生理、外界等因素的影响,以减小心率误差,正确掌握运动员心率变化情况。

    2024年09期 v.32;No.382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韧性与比赛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王潇翔;唐海军;欧乐佳;戴申林;徐征辉;

    为了解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韧性和比赛表现之间的相关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湖南省280名中学阶段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韧性与比赛表现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韧性与比赛表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心理韧性的提升对其提高比赛表现有积极影响;积极认知、人际协助、家庭支持3个维度与比赛表现有显著的相关性,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比赛表现影响较大;在大部分心理韧性维度中,女性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分数比男性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高,比赛表现更加稳定。

    2024年09期 v.32;No.382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印度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PHV%与测试表现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赵烨斌;

    目的:研究基于健康测试结果的印度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速度与敏捷性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不同年龄组中表现优异与表现不佳运动员之间的表现差异。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99名年龄为13~19岁印度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足球专项速度、跳跃、耐力和敏捷性等方面的测试。研究采用了身高速度峰值(PHV)和生长高峰期身高速度的Mirwald年龄(APHV)测试,以评估运动员身体发育水平,并对速度、敏捷性及其他测试结果进行了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按年龄和PHV对受试者进行分组与分析,未发现速度与敏捷性测试结果之间的显著关联;各年龄组内表现优异与表现较差运动员之间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测试项目中。(2)在后期PHV%的分类中,垂直跳跃与敏捷性测试结果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速度测试和敏捷性测试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耐力测试同样未与敏捷性测试显示显著相关性;跳跃测试和敏捷性测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PHV%、速度、耐力、力量和敏捷性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表现之间有着不同的关联,可为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发展提供参考。建议:将PHV%作为一项关键指标纳入考量,以便更精准地制定符合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体发展阶段的训练方案,同时训练方案应明确区分速度与敏捷性的训练目标;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范围,涵盖不同地区、性别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从而增强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可转移性。

    2024年09期 v.32;No.382 33-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判罚对足球比赛成绩影响的预测模型研究

    朴柳美;贾洪淳;

    本文基于某省近3届运动会足球比赛的判罚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预测模型,分析判罚对足球比赛成绩影响的关联效应。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并输入到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构建出较为理想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在BP网络选用的隐含层节点数为6时,其训练集的预测相对均方差较小,预测未来比赛结果的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且召回率和F1分数等评价指标均表现良好。(2)判罚情况与足球比赛成绩呈显著正相关,是影响足球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本文为判罚对足球比赛成绩影响的预测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判罚对其他体育比赛成绩的分析和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4年09期 v.32;No.382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功能性力量训练对现代五项运动员下肢动态平衡能力与损伤风险的影响

    李斌;陈岩;

    目的:探讨功能性力量训练对现代五项运动员下肢动态平衡能力与损伤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选取11名国家现代五项队现役运动员,通过下肢Y-balance测试评估为期10周、每周2次、每次90 min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他们下肢动态平衡能力和下肢损伤风险的影响。结果:与实验前相比,为期10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现代五项运动员的下肢动态平衡控制能力,显著提升了其下肢综合分数(P<0.01),显著降低了其左右侧差异性(P<0.05)。结论:周期性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可以作为提升现代五项运动员下肢动态平衡能力与降低下肢损伤风险的有效方式。

    2024年09期 v.32;No.382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崔荔宝;

    专项体能是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测试法、主成分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指标体系构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包含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9个。其中,一级指标及其权重排序为运动素质(0.37)、身体形态(0.25)、身体机能(0.2)、心理机能(0.18),二级指标及其权重排序为身高(0.15)、心功能指数(0.13)、选择反应(0.13)、肺活量/体重(0.12)、助跑单脚跳摸高(0.11)、光反应(0.11)、踝围/跟腱长×100(0.09)、指距-身高(0.08)、T测试(0.08)。

    2024年09期 v.32;No.382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基于CiteSpace的下肢力量训练研究可视化分析

    高澍;周磊;朱庆春;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法等研究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1月1日—2024年4月24日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388篇下肢力量训练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我国下肢力量训练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等,为我国下肢力量训练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结果显示:20多年间,我国下肢力量训练研究的文献发文量呈现双峰型波动起伏但总体上升趋势;研究机构中北京体育大学的文献发文量最多,而该研究领域的高产学者人数并不多,学者们的研究内容相对独立,且不同研究机构间的科研合作较少;下肢力量训练研究主要方向为竞技体育、专项训练、训练方法、运动康复的研究,下肢力量训练研究的方向早期较为单一,近年来逐渐拓展到多领域的研究。建议进一步加强研究学者、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以增加研究成果和拓展研究方向,下肢力量训练在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将成为未来持续的研究重点。

    2024年09期 v.32;No.382 51-5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基于VOSviewer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的现实审视

    张子悦;王浚桥;张琳;刘耀荣;

    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法等研究方法,运用VOSviewer软件,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进行现实审视。结果:(1)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的发展趋势基本可归纳为调整期(1986—2000年)、探索期(2001—2007年)和深化期(2008年至今);(2)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核心作者团队中以周战伟团队、刘波团队、刘国富团队和张健团队为代表;(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的高产机构分别为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体育部;(4)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热点问题由举国体制—体教结合—体教融合逐步变迁。结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存在各科研机构与学者之间的合作规模及力度不足、法规制度不健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建议:加强各机构间的创新意识和协同合作意识,坚定不移地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满足不同培养主体间的利益诉求。

    2024年09期 v.32;No.382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基于CiteSpace的中外足球后备人才研究可视化分析

    杨帅;李春燕;刘明胜;

    目的:揭示足球后备人才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可视化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计量软件,对2014—2024年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足球后备人才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1)在2014—2024年国内足球后备人才研究起步晚但发展快,重点研究内容集中在在培养体系和校园足球推广方面;国外关于足球后备人才研究则起步早、体系成熟,更注重运动员表现和伤病预防。(2)合作网络方面,国内网络合作较为分散,国外合作网络更为紧密。(3)高频关键词和聚类分方面,凸显了不同的研究主题。结论:国内外足球后备人才研究的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势明显;国内与国外研究在合作模式和研究重点上存在差异。建议:通过跨学科合作整合多领域知识,加强国际交流以共享研究成果;研究成果需贴近实际,提供实用策略和方法;开展前瞻性和持续性研究,以支持足球后备人才的长期培养。

    2024年09期 v.32;No.382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基于CiteSpace的2018—2023年我国篮球裁判研究可视化分析

    万峻恺;郑磊;

    篮球裁判作为比赛的执法者,对比赛的公平性和秩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在中国知网(CNKI)和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共搜集了2018—2023年有关篮球裁判研究的国内文献351篇、国外文献97篇。与国外文献做比较,对我国篮球裁判领域相关研究的文献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及突显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从发文量看,国内篮球裁判相关研究发文总量较多,但近年来呈递减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对篮球裁判领域的研究减少。(2)从发文作者看,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学者较为集中,但研究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且各学者之间缺乏合作关系。(3)从发文机构来看,我国体育院校占据篮球裁判相关研究的核心地位,我国体育院校对篮球裁判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对我国篮球裁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4)国内研究热点集中在高校、培养、影响因素等,研究内容较为传统且实用性不足,缺乏一定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大多以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为主;我国近年来研究对象大多数是大学生,为培养大学生裁判员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2024年09期 v.32;No.382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 运动相关性脑震荡领域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刘瑶;杨昊;植可怡;

    目的:分析运动相关性脑震荡领域的研究现状,深入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借助CiteSpace科学计量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2013—2023年纳入的运动相关性脑震荡研究的936篇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1)近10年运动相关性脑震荡领域的研究文献呈显著增长趋势。其中,美国科研院所研究成果最多,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团队发文量最多,Kontos是发文最多的作者,第五届体育运动脑震荡国际会议共识声明是引用量最高的文献。(2)大学橄榄球运动员、高中橄榄球运动员是研究热点群体;头部、颈椎和肌肉骨骼的最易损伤部位,平衡训练和康复运动是其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国际会议共识声明为运动相关性脑震荡研究提供了基础指南。结论:当前,运动相关性脑震荡研究将会持续关注大学橄榄球运动员和高中橄榄球运动员群体,而该群体脑震荡损伤后的休息时间、恢复时间的管理、康复运动和训练正逐渐成为新的热点趋势。建议:未来研究可侧重于开发个性化康复方案和定制化运动处方。

    2024年09期 v.32;No.382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群众体育

  • 新时代乡村体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巩庆波;胡宗媛;

    依据乡村体育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注度、乡村体育文化沉积及活化状况,从乡村体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机制路径、治理策略、监管评价方面探讨新时代乡村体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问题。研究认为:(1)乡村体育空间分布呈现分散性、差异性、多样性、融合性等特征。(2)乡村体育在政策、社会、媒体、居民参与方面的关注度不断提升。(3)乡村体育在设施完善、组织建设、文化经济融合等方面成效显著。(4)挖掘文化内涵、拓展社会功能、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是乡村体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机制路径。(5)明确乡村体育治理的重要性、构建乡村体育治理的内容体系、解决乡村体育治理的难点是乡村体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治理策略。(6)明确监管主体,厘清权利关系;确立监管内容,建立长效机制;制定评价标准,优化发展模式等是乡村体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监管评价内容。

    2024年09期 v.32;No.382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望智孙威;陈莉;

    体育旅游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背景,对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进行探析。研究发现: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体现在经济、环境、政治、文化和民生5个方面;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体现在:相关产业缺乏融合,发展同质化严重;生态保护意识淡漠,监管约束机制薄弱;乡村文化输出受限,城乡交流存在隔阂;乡村人民认知浅薄,相关知识领域狭窄。据此,提出实践路径:加强政府引导,探索发展模式;加强教育宣传,健全监管机制;传承乡村文化,增进文化交流;引进高端人才,开展职业培训等实践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09期 v.32;No.382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新内生发展理论下台盘“村BA”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实践进路与发展启示

    徐莉;李金容;陈代业;

    体育赛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新内生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贵州台盘村“村BA”赛事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新内生发展理论下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实践进路与发展启示。研究认为:资源、参与和认同是新内生发展理论下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地方内部、政府和社会是三要素耦合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内生发展理论下“村BA”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体现在整合体育配套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融合创新、深化领土文化认同等方面。新内生发展理论下“村BA”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启示为:坚持政策引领,激发基层办赛活力;加强内外联动,全面整合利用资源;秉持多元融合,激发乡村产业新动能;夯实群众基础,厚植领土文化认同;依托赛事流量,营造衍生品牌效应。

    2024年09期 v.32;No.382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户外体育旅游助力湘西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吴思怡;周道平;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户外体育旅游助力湘西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进行研究,并提出实践路径。户外体育旅游助力湘西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促进湘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改善湘西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推手,推进湘西乡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推动湘西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实现湘西乡村生活富裕的重要抓手。实践路径:制定湘西户外体育旅游发展政策,提供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保障;精准对接游客需求,增强湘西户外体育旅游体验;健全户外体育旅游监管机制,促进湘西户外体育旅游有序发展;加强户外体育旅游综合体建设,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2024年09期 v.32;No.382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南京社区运动健康服务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

    徐册册;王巍;胡娟;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南京社区运动健康服务的供给内容、现状、模式进行分析,运用GIS软件对南京社区运动促进健康五级服务机构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建设水平进行可视化分析,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认为:南京社区运动健康服务的供给内容包括社区体育场地、社区体育赛事活动、社区健身指导、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信息、社区体卫融合、社区体养结合服务;供给现状以政府单一主体供给为主,体卫融合、体养结合模式仍处于导入期;社区运动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不充分、居民知晓率不高,南京市基本实现运动促进健康五级服务机构全覆盖,机构建设指数差异较大、与人口规模尚未匹配;供给模式以传统社区体育服务为主、部分社区已开展体卫融合、体养结合等模式的初步探索。据此,建议: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健全社区运动健康服务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鼓励多方宣传,提高居民运动健康的知晓率;提升建设水平,回应基本公共服务要求。

    2024年09期 v.32;No.382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广东省常见非传染性疾病人群与健康人群的体质特征和身体活动比较研究

    刘晴;温英英;郑琦;王云涛;

    目的:比较常见非传染性疾病人群与健康人群的体质和身体活动差异,为疾病防治提供运动健康依据。方法:基于横断面研究设计,从2020年广东省20~59岁国民体质监测数据选取没有患任何疾病的健康个体、仅患高血压的个体、仅患糖尿病的个体和仅患血脂异常的个体共34 157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测试仪器测量研究对象体质情况,采用问卷获取研究对象疾病和身体活动等信息。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和Bonferroni方法分析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人群与健康人群的体质和身体活动差异。结果:常见非传染性疾病与健康人群的体脂率等18项体质指标、久坐、锻炼和睡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人群相比,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人群体脂率(≥26.1%)更大、最大摄氧量相对值[≤39.9 mL/(kg·min~(-1))]更低;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群纵跳(≤21.8 cm)和仰卧起坐(≤17次/min)更低,闭眼单脚站立时间(≤15.60 s)更短,选择反应时(0.65s)更长;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人群,坐位体前屈(≤5.0 cm)更低,每日睡眠时间(450 min)更短;血脂异常人群每周休闲期间久坐时间更长(7.5 h)。结论:常见非传染性疾病人群可能具有较肥胖、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差、柔韧性水平、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下降、久坐时间长和睡眠短等特征,建议患者需要结合自身体质状况开展科学的个性化锻炼,以改善健康状况。

    2024年09期 v.32;No.382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体育产业

  • 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辩证逻辑研究:价值取向、内在关联与实践路径

    陈旭东;陈羲;

    在新质生产力的质量互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矛盾运动中,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成为研究重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辩证逻辑的价值取向,研究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辩证逻辑的内在关联。针对其中的对立点与矛盾点提出实践路径。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辩证逻辑的价值取向主要分为科技创新与动力协同、数实融合与目标一致、绿色发展与现实可行、技术经济与本质契合。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辩证逻辑的内在关联,本文认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支撑,同时新质生产力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据此,提出以下发展路径:体育产业应注重提升体育基础科研能力;加快产业要素流通利用;培育壮大新兴体育产业;协调数字与体育产业发展;加快绿色技术研发创新等。

    2024年09期 v.32;No.382 104-108+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实然困境与纾解路径研究

    刘舒娟;敬龙军;

    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征程上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内在逻辑、实然困境和纾解路径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然而,体育产业在技术创新、人才储备、资本投入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为纾解这些困境,提出如下纾解路径:落实体育产业创新战略,强化执行力;推进体育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智能化生产;落实培养体育产业人才力量,优化管理模式;拓展体育产业合作,促进企业协同发展。

    2024年09期 v.32;No.382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京津冀区域体育经济发展效率测度与提升策略研究

    刘雅芳;

    纾解区域体育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是区域体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Malmquist指数法等研究方法,对2017—2022年京津冀区域体育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变动趋势进行测度,并提出纾解京津冀区域体育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解决策略。研究表明,三地体育经济发展中河北“鼎力”不足现象严重,且波动幅度较大。现实梗阻表现为三地体育产业能级差异较大,形成“一拖二”态势;经济差异较大,促使体育资源要素单向流动;体育产业创新势能向产业动能转换不充分。为纾解京津冀区域体育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提出河北省体育经济“梯度对接”设计思路与推动策略:一是搭建共生关系式的体育经济层级增长极网络;二是构建特色化、梯次化的体育产业集群模式。

    2024年09期 v.32;No.382 114-11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 City Walk:美好生活视域下的体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于兆楠;荆雯;

    City Walk是一种以漫步为主要途径来体验城市风景和文化氛围的新型“微旅游”方式。本文在分析City Walk的内在机理及价值的基础上,对以美好生活视域下City Walk中体文旅融合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纾困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City Walk中体文旅融合的现实困境为缺乏相应科学健身知识储备、影响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过度商业化与文化原貌冲突、过于集中的City Walk路线。据此提出纾困路径:在人才支持方面要培育体文旅复合人才,组建专业队伍;在政策支持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奖惩机制;在创新支持方面要持续探索新区域,助力体文旅高质量发展;在宣传支持方面要打造City Walk中的城市IP属性,扩大知名度。

    2024年09期 v.32;No.382 118-12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辽宁省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李澳;李安娜;

    为探讨辽宁省文体旅产业融合状况,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6—2022年辽宁省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建立协调度影响因素模型,解析文体旅产业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文体旅三大产业融合态势明显,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并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但仍存在文体旅产业融合不均衡的问题。通过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需要实施交通运输惠民工程,完善文体旅产业基础设施;优化市场环境,促进文体旅产业消费升级;培育龙头企业,提高文体旅产业融合效益;借助“十五冬”,打造精品文体旅项目。本文旨在推动辽宁省文体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为辽宁省文体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4年09期 v.32;No.382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安徽省乡村生态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探析

    宣暄;臧雅洁;

    将乡村振兴战略的精髓思想融入乡村的发展之中,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做好监督管理,推进生态体育旅游有序发展,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提升乡村体育文化建设,这些能有效地实现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交融发展。本文从生态体育旅游融合发展视角切入,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安徽省乡村生态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现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体育旅游融合视角下安徽省生态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以乡村体育旅游赛事资源为核心,打造高端品牌赛事;以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创新为核心,促进体育旅游产品升级;以乡村体育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传承弘扬安徽省民间体育文化,开发特色生态体育旅游品牌。

    2024年09期 v.32;No.382 128-13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乡村振兴战略下丽江市体旅融合发展研究

    吴振豪;王晓婉;袁际学;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丽江市体旅融合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丽江市体旅融合的现实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发现,丽江市体旅融合存在产品同质现象严重、特色文化发掘尚浅、市场治理体系缺失、地区就业增收有限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相应发展路径:探索多元发展,创新模式融合;创新特色文化,塑造民族品牌;推动体育旅游消费,完善市场体系管理;引入体育专业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024年09期 v.32;No.382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体育特色小镇影响因素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黄佳仪;张情义;杨骐玮;

    对体育特色小镇影响因素关系进行探讨,有助于明确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对于规划、建设和运营体育特色小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生态旅游动机量表、目的地形象量表、地方依恋量表、环境行为责任意愿量表对贵州省4个体育特色小镇的400名游客进行测量,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1)生态旅游动机正向影响目的地形象、环境责任行为意向及地方依恋;(2)目的地形象正向影响环境行为责任意识和地方依恋;(3)地方依恋正向影响环境行为责任意识。

    2024年09期 v.32;No.382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即开型体育彩票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刘嘉俊;何斌;伍佳豪;张泽波;张小林;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法,分析即开型体育彩票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旨在为打造积极购彩场景和促进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提供理论指引。结果表明:正面网络报道、体育参与、社交因素、物理环境、优惠活动对即开型体育彩票购买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建议:强化体彩品牌宣传,打造理性购彩环境;借助体育活动,营造购彩氛围;优化售彩环境,提升购彩体验;挖掘社交娱乐属性,开展多样化营销。

    2024年09期 v.32;No.382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冰雪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以长春为例

    刘杰;

    冬奥会催热冰雪旅游,“三亿人上冰雪”从愿景变为现实,而游客满意度是影响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网络文本数据分析方法,以长春市为例,运用“八爪鱼”采集器在携程网及大众点评旅游网站抓取游客评论,结合ROST CM6软件进行高频词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游客情感分析。结果表明:游客评论积极情绪占比为73.45%,总体满意较高,但仍存在消极评论。据此,从配套设施、特色文化、服务质量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为长春冰雪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4年09期 v.32;No.382 144-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价值转向的动力、特征与突破

    叶僮;代方梅;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相关政策的推行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发展带来机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国家、社会、个体三重维度诠释当代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价值转向的动力基础、向度特征及瓶颈突破。研究认为:“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价值转向动力来源于我国体育发展的路径,具体体现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满足体育价值需求、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价值转向的向度特征体现为“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发展与推崇,具体体现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人本化、满足体育价值需求的多元化、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迫切化;“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价值转向的瓶颈突破在于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融合的方针,即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进程、构建数字智慧共享化平台、利用技术提高青少年参与效率。

    2024年09期 v.32;No.382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学校体育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困境与路径研究

    曾玉山;王泽豪;林绍伍;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鲜明特色,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和主要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确立了战略定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成逻辑、多维困境和实现路径。研究认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准确把握其政策逻辑、教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以此科学理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本遵循、内生动力和现实需要;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管理维度、技术维度、课程维度和教学维度等多维困境。基于此,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完善多元治理体系,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支持;提升数据共享能力,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推进健康教育改革,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优化课堂教学实效,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2024年09期 v.32;No.382 15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实践应用、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许小雨;谢晓清;谭飞;

    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也是未来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实践应用、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价值意蕴:人工智能为体育教育智能化转型提供“新动能”;人工智能为体育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新模式”;人工智能为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营造“新生态”。实践应用:人工智能驱动体育教师教学精准化、高效化;人工智能驱动体育管理科学化、透明化;人工智能驱动体育管理科学化、透明化;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服务的数智化、精细化。现实困境:人才困境、认知困境、管理困境、技术困境。实践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助推“智能+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智能技术多样化培训,提高体育教师智能化素质;完善体育智能化体系,优化体育教育资源建设;加强学校数据安全,规避学校体育现代化数字风险。

    2024年09期 v.32;No.382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高校体育素养建设的内涵特质、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研究

    毕瑞月;高林燕;沈鹤军;

    新时代探究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路径,是构建中国特色体育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亦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素养建设的内涵特质、现实困境与推荐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素养建设的内涵特质主要表现为:承接核心素养,延续锻炼习惯;满足身心需求,提升健康素质;强化体育参与,融入生活方式。高校体育素养建设的现实困境主要有:概念界定尚存争议,理论基础尚无定论;素养水平整体不高,学生存在认知偏差;评价体系未能建立,具体措施难以实施。高校体育素养建设的推进路径:统一学理化认知,敲定文化定论;加强多元化宣发,丰富学生素养;强调常态化评价,更正结果导向。

    2024年09期 v.32;No.382 16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基于OBE理念与多维课堂联动模式深度融合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施策略研究

    董英鑫;韩超;卢向阳;李佳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需求。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和多维课堂联动模式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探讨OBE理念与多维课堂联动模式的内涵及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性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施策略:明确教学目标,以成果为导向;构建多维课堂联动体系,实现体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09期 v.32;No.382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普通高校特殊体育“走课制”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傅亮;翁兴和;黄惠玲;

    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群体数量的日益增多成为高校体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研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概念及对当前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开课形式、教学内容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从体育在特殊教育中的价值、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需求及高校特殊群体参与体育的影响因素3个方面分析了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走课制”教育模式的设计背景,提出了特殊体育教育“走课制”教育模式,并从兴趣、简化、科学及弹性4个维度探讨了特殊体育教育“走课制”教育模式的设计,最后提出了从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走课制”教学项目及内容的模块化、线上平台的搭建和考核办法的创新等方面的实施路径建议。

    2024年09期 v.32;No.382 166-16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新时代高校健美操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

    段红霞;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新时代背景,对高校健美操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探讨,提出相应发展对策。研究发现,新时代高校健美操教学面临教学方法较为滞后、个性化教学缺失、专业师资力量的不足、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发展对策:推行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实施个性化教学计划,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师资培训与专业认证,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全面促进健美操教学发展。

    2024年09期 v.32;No.382 169-170+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崔亚芹;李正鑫;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系统探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认为,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课程结构失衡、设置不合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以及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更好地适应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时代诉求,特提出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强化课程体系保障机制等对策。

    2024年09期 v.32;No.382 171-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我国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述评与展望

    霍兴彦;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进行了综述与展望。研究认为,我国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教学研究、专业与课程建设研究、人才培养现状调研与反思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5个方面;研究的不足在于成果数量少且质量不高,研究内容虽然广泛,但基础性研究尚待加强,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建议今后加强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范畴与框架依托等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同时加强对该专业多方协同育人的机制研究。

    2024年09期 v.32;No.382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探索

    张婕;

    在运动康复一流专业建设中,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符合专业定位、突出特色优势。运动康复专业具有强烈的“体医融合”属性,在医疗系统、体育系统和健康服务领域中均有特色优势,其职业分别对应为“康复治疗师”“运动防护师”和潜在的“运动康复师”。实践能力培养应以此为指引,形成“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专业实习”的培养路径,并相对应地搭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及实习基地三维平台。为实现运动康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建议:以潜在的“运动康复师”为目标,明确其“体医融合”的专业定位,突出“康复治疗”与“运动防护”的融合特色,实现两个职业技能的有机融合。

    2024年09期 v.32;No.382 17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体育师范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探究

    王学文;闫江立;

    近年来,体育师范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促进体育师范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结合方面仍存在不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师范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探析。研究发现:体育师范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法传统、实践平台不足、评价体系单一、师资队伍有待加强等问题。据此,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拓展实践平台、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体育师范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2024年09期 v.32;No.382 18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不同强度急性有氧运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境状态的影响

    周亚芑;邵国华;任瑀;余仕梦;

    目的:探讨低强度、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急性有氧运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干预前后心境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选取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6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分为低强度组、中等强度组和高强度组3组,分别进行30 min的功率自行车运动,采用BFS心境量表测量运动干预前后心境状态的变化。结果:低强度运动干预后,良性心境水平有显著性提高,对于负性心境水平影响较小;中等强度运动干预后,良性心境水平有显著性提高,负性心境水平明显下降;高强度运动干预后,良性心境水平得分有所提高,负性心境水平明显下降;在不同强度急性有氧运动干预后,思虑性心境维度均存在下降趋势。结论:急性有氧运动可以很好地改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境状态,中等强度的急性有氧运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境状态改善最好。

    2024年09期 v.32;No.382 183-18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美国Pac-12 Team Green对我国大学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李海龙;钱成思;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了美国Pac-12 Team Green的发展历程、构成、特征,并提出了其对我国大学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启示。研究认为:Pac-12 Team Green是美国大学体育界中首创的可持续性发展平台,主要的发展特征是贯彻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多元化合作与资源整合、赛事融入绿色科技。Pac-12 Team Green对我国大学开展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启示:成立绿色体育联盟、制定体育赛事绿色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大学体育赛事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对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宣传。

    2024年09期 v.32;No.382 1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我国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现状、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

    焦一凡;马兆明;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探讨我国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现实困境体现在:招生环节尚未完善,运动员选拔偶然性较大;后备人才基础薄弱,生源质量难以支撑招生考试改革;考核体系尚未健全,球队发展怠惰不前;赛事资源匮乏,长期局限于校园联赛;考核体系尚未健全,球队发展怠惰不前。据此,提出实践路径:优化招生政策,打造高质量源头;加强专项理论课建设,纾解学训矛盾;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平台;加强内部改革建设,驱动球队系统化构建;明确指导思想,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2024年09期 v.32;No.382 19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我国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李春红;商勇;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文献计量法,借助CiteSpace6.2.R3工具对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旨在厘清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进展和前沿热点,探讨我国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从发文量来看,体育课程思政的发文数量持续增加,预估该领域的发文量将保持高速增长,亟待提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产出。(2)从发文作者来看,赵富学和董翠香在该领域处于核心地位,学者间和区域间合作有待加强。(3)从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来看,“课程思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体育课程”等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关键词突现图谱来看,其研究热点可分为三个阶段,当前阶段重在研究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由此,提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走势:(1)关注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2)结合项目特色挖掘思政元素;(3)加强全学段一体化建设研究;(4)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

    2024年09期 v.32;No.382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内涵、现状与路径

    李游;邓芸;刘杰;董亚峰;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内涵、现状与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一个复合型概念,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内涵较为丰富,涉及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教学体系和保障体系3个面向的一体化。当前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现状:思想上认同但行动上却步,教学中呈现而意识上后进;很想要参与但受制于方法,付诸实际行动而不知如何评价;协同机制不完备导致“孤立无援”,激励机制欠缺所以“干了也白干”等。据此,提出发展路径:以内容体系一体化构建为先导,着力强化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自觉;以教学体系一体化构建为依托,逐步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以保障体系一体化构建为支撑,持续增强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干劲的具体路径,推进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与思政课一体化保持同向同行,携手完成各学段的“守渠”与“责任田”任务,彰显体育课程“寓德于体、以体育人”的价值。

    2024年09期 v.32;No.382 201-205+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杨慧君;易冉;滕金生;金正程;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旨在丰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为高校体育教师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构建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指标体系包含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为理想信念、集体主义、体育精神和品格发展,二级指标包含了爱国主义、国家认同、团结友好、持之以恒、坚忍不拔、自我管理、遵纪守法等18个,三级指标有为国争光、树立民族意识、奋勇拼搏、锲而不舍、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等56个。其中,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使思政元素更加具体。构建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指标体系既完善了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内涵,涉及内容广泛,也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指标体系区分开来,注重体现公共体育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对体育精神的强化、对品格发展的塑造。

    2024年09期 v.32;No.382 206-209+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基于问题导向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路径

    李丽;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问题导向和课程思政建设的5个维度,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存问题与改革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包括学校、课程、课堂、教师和学生等5个维度的问题。据此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优化顶层设计,强化平台建设;组建教学团队,健全课程体系;构建和谐环境,建设高效课堂;端正职业态度,践行教师使命;正确引导学生,强化学生互助。

    2024年09期 v.32;No.382 210-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OBE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构建与应用研究

    王晓林;周玉成;敖灿;隆承宏;杨宗友;

    目的:以OBE(成果导向教育)教育理念为依据创新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OBE课堂教学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创新构建OBE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与应用进行研究。结果:(1)目前对OBE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的研究很少;(2)OBE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4个方面;(3)OBE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存在6类困境,表现为32个根源;(4)OBE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99个三级指标;(5)OBE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应用上要以问题为导向,重在评价实效,注重改革创新,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全面评价,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新动力。

    2024年09期 v.32;No.382 214-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新课标下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问题审视与优化策略研究

    徐苗苗;

    教学时间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探讨新课标下重视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课标下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问题: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意识薄弱,时间规划不当;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能力欠缺,时间分配失衡;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反思低效,时间管理失调。据此,提出体育教师应从“课前—课中—课后”全面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课前——增强时间管理意识,科学规划教学时间;课中——提高时间管理能力,灵活调控教学时间;课后——深化时间管理反思路径,评估反馈时间管理实效。

    2024年09期 v.32;No.382 218-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校企合作视域下课后体育服务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张子文;陆红江;田广;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校企合作视角下课后体育服务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路径。校企合作视域下课后体育服务的价值意蕴: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激发学生发展活力;深化体育教育融合,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强化学校体育基础。现实困境:遴选主体尚未明确,监察体系流于形式;评价体系滞后性显著,监测机制时效性不足;伤害责任划分含糊,法律界定尚不明确。优化路径:完善遴选机制,强化监察实效;优化质量评价体系,提升质量监测机制;明确伤害责任界限,细化法律适用标准。

    2024年09期 v.32;No.382 22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中小学生课后体育锻炼智能终端系统构建设计方案研究

    范荣;冯晓丽;

    为推进中小学生课后体育锻炼的高效实施,促进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后体育锻炼中,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中小学生课后体育锻炼智能终端系统的实践价值的基础上,分别从主体框架与功能、实践价值、运行机制等方面构建中小学生课后体育锻炼的智能终端系统,并提出如下实施对策:(1)技术引领:数智技术赋能智能终端系统应用,提高产品创新能力;(2)能力拓展:强化相关人员信息素质与技术能力,开展多方培训;(3)明确分工:家校社三方形成价值认同,承担起各自的责任;(4)政策保障:加强多方政策制度建设,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2024年09期 v.32;No.382 225-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北京市中考体育过程性考核背景下体育家庭作业设计原则与落实措施研究——以四年级为例

    李响;

    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从体育家庭作业具体布置的规章制度不完善、体育教师设计体育家庭作业能力有待提高、家校社协同机制不健全、体育家庭作业体系不完善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市体育家庭作业实施的现实困境。其次,从适切性、具体化、多元化、协同性、一体化等方面研究了北京市中考体育过程性考核背景下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原则。最后,提出了北京市中考体育过程性考核背景下体育家庭作业的落实措施: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监督落实;布置多种类型,提高运动水平;收集作业档案,促进反馈调节;推进家校社联动,落实具体职责。

    2024年09期 v.32;No.382 230-232+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教育公平视角下广东省初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评分标准的公平隐患归因与优化策略研究

    肖城;任雅琴;周利萍;谢婷婷;

    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必要手段,其考试评分标准公平是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的前置条件。本文基于教育公平视角,在分析体育教育公平与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广东省初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评分标准的公平隐患归因与优化策略进行探析。研究发现,广东省初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评分标准存在考试项目满分标准呈现非均衡化局势、考试群体范畴突显评分标准无差别化趋势、同一项目评分标准彰显差异化形势、考试评分标准与项目难度区别程度扩大、考试项目设置差距加大等公平隐患。据此提出优化策略:均衡考试评价标准整体水平线,给予弱势学生公平性补偿,优化考试项目设置,划分考试项目难度水平区间。

    2024年09期 v.32;No.382 23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乡村振兴背景下张家口市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治理路径研究

    王勇;夏青;潘挺;

    农村体育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直接影响着国家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张家口市农村学校体育现状,总结出当前张家口市农村学校体育普遍存在思想观念落后、体育教学设施匮乏、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体育课程设置单一等问题。据此,提出如下治理路径:破除守旧观念,打造农村体育教育新思路;引导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现代化建设;优化人力资源,改革乡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完善乡村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以期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村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2024年09期 v.32;No.382 239-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

    代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体育教学更加重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体育兴趣的培养。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因素及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意义,提出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策略,包括创新教学方法、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和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旨在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与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4年09期 v.32;No.382 242-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动作发展视域下幼儿园体育活动优化路径探析

    唐敏杰;冉婷;彭庆文;

    基于动作发展视域进行考察,发现目前幼儿园体育活动存在以下问题:忽视动作发展,缺乏基本动作模式;动作内容重复,缺乏基础性和连续性;体育活动过程结构不完整,缺乏层次性。这些问题反映出幼儿园体育活动既尚未科学、有效地促进幼儿动作发展,又不能很好地为幼儿以后的体育技能发展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基于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与要求改进幼儿园体育活动,建议:突出体育活动的动作发展目标,构建基础性、序列化的动作内容体系,并遵循幼儿的动作学习规律,科学地实施体育活动。

    2024年09期 v.32;No.382 245-24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南京市7~17岁汉族学生力量和速度素质发展特点及其敏感期研究

    杨世东;王如芳;

    目的:研究南京市7~17岁汉族学生力量和速度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其敏感期,为探究其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及选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南京市20个市级监测点的7~17岁汉族学生为测试对象,选取握力、立定跳远和50 m跑测试数据,采用年增长率均值加0.5个标准差的方法计算敏感期。结果:(1)南京市7~17岁各年龄段汉族男生的握力(11岁除外)、立定跳远和50 m跑成绩均显著优于汉族女生;(2)南京市7~17岁汉族男生的握力和立定跳远敏感期是11~15岁和11~13岁;南京市7~17岁汉族女生的握力和立定跳远敏感期是10岁、14~15岁和7~8岁、12岁;南京市7~17岁汉族男生的速度敏感期是7~8岁和11~13岁,汉族女生的速度敏感期是7~8岁和10~12岁。结论:南京市7~17岁汉族学生的力量和速度素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点,其中汉族男生力量素质敏感期要长于女生。

    2024年09期 v.32;No.382 250-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初中女生移动速度运动处方要素的专家调查与分析

    林子淇;曹秀玲;

    为了制定符合初中女生生理特点的移动速度运动处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获取运动处方要素,经过对专家2轮的调查、咨询、筛选、修订,将专家总认可率≤60%、均值<4且变异系数>15%的相关指标删除,并对运动处方内容进行适当修改,最终形成初中女生移动速度运动处方要素,旨在促进提高初中女生移动速度素质。

    2024年09期 v.32;No.382 253-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应然·惑然·实然:跨学科主题学习背景下体育教师教育能力提升研究

    戴正旺;杨玲;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要求,分析了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础教育能力和核心教育能力,剖析了体育教师教育能力之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实困惑,探究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下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发现:当前体育教师单一、陈旧的知识结构限制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习、创新动力不足制约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落实,问题、研究意识不强导致了教育能力发展受限。据此,建议从建设可供参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库、增强体育教师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基础素养、完善体育教师跨学科教育能力提升的条件机制等3个方面提高体育教师教育能力。

    2024年09期 v.32;No.382 259-263+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其他研究

  • 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价值和路径

    陈国余;姚馨逸;李朝福;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价值和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精神、符号、习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培育国民深厚家国情怀是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体现;政治路径、社会路径、经济路径、文化路径是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向度。

    2024年09期 v.32;No.382 264-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价值、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王振楷;郭安琪;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价值、面临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在传承与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与增强国际交流、促进身心健康与提高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资源匮乏导致保护力度薄弱、市场化冲击导致认同感减弱、城镇化加速传承人流失、活态传承使其缺乏创新等方面。据此,提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优化路径:完善政策法规与传承人保护、加强学术研究与宣传教育、探索创新发展形式与加强文化交流。

    2024年09期 v.32;No.382 268-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运动维护人体屏障功能的AMPK途径探究

    杨谦慧;

    运动作为一种积极调节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方式,与人体屏障功能完整密切相关。截至目前,鲜有运动维护人体屏障功能相关代谢途径的研究文献。基于此,本文通过科学严谨的实验数据和实际生活案例对合理运动维护人体皮肤屏障、血脑屏障、免疫屏障、肠屏障、细胞屏障的作用原理进行阐述,然后针对国内外与运动维护人体屏障功能的AMPK信号通路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研究发现,运动维护屏障功能的AMPK途径在人体中广泛存在,并且单次运动或多次运动均可激活AMPK,从而维护人体屏障功能,但过量运动或可损坏屏障完整。本文旨在揭示运动促进人体健康的潜在生物逻辑,深化对科学运动促进人体健康机理的认识,有助于激发人们参与运动的热情,进而提升现代人的健康生活品质。

    2024年09期 v.32;No.382 27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身体满意度及其对运动依赖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轶霖;蔡伟;

    身体形象问题日渐受到大众关注,运动不失为一种提高身体形象满意度的方法。本文在回顾已有身体满意度与运动依赖行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3种与身体满意度相关的理论模型进行梳理,其次探讨了影响身体满意度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最后揭示了身体满意度对运动依赖行为的影响作用,以此为降低运动依赖行为研究提供新视角。

    2024年09期 v.32;No.382 275-27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CNSLBP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潘伟;李瑛;许弟群;杨明富;史岳功;孟晓晗;谌晓安;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SLBP)患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年3月已发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CNLSBP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2位研究人员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提取数据,完成质量评价。最终纳入23项研究,1 250例患者,试验组使用核心稳定训练或以核心肌群训练为主要干预方式;对照组为空白组或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利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试验组在疼痛程度、功能残疾、腹横肌静息厚度、多裂肌静息厚度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有效减轻CNSLBP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功能残疾,增加腹横肌和多裂肌的静息厚度。

    2024年09期 v.32;No.382 277-282+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国内人工智能融入体育发展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钟星学;严亨豪;邹林宏;乔虹;刘焰;袁晓辉;

    目的:探索近十年人工智能与体育发展的融合情况,明确其研究热点并预测未来趋势,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框架和方向性指引,以推动人工智能在体育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方法:依托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2014—2024年的相关学术文献进行搜集,结合CiteSpace 6.3.R1和Excel等文献计量分析工具,从发文趋势、研究者与机构分布、关键词的共现、主题聚类、时区分布及关键词突现情况等多个维度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发文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历经初期探索、波动增长、深化成熟3个阶段。(2)当前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竞技体育、元宇宙、大数据、5G时代、体育管理等开展相关研究。(3)该领域研究者合作不足尚未形成稳固核心作者群体,研究机构集中于我国东中部,呈集中与多样化特点,并逐步扩展至全国,高等院校及体育类学院为主力,机构间存在合作与协同创新不足。(4)该领域核心聚焦于技术应用、管理与产业、竞技与经济三大板块。(5)学界对该领域研究正从技术探索转向应用实践和管理策略的深入研究,呈现阶段性发展。展望:未来研究应紧密跟踪技术前沿,探索人工智能与体育的无限可能,推动体育领域的智能化、个性化与高效化发展。

    2024年09期 v.32;No.382 283-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