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浩民;唐宁潇;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巴黎奥运会女子4×100 m自由泳接力项目决赛前3名队伍的成绩和技战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队在该项目上刷新了亚洲纪录;(2)中国队平均交接棒用时较其他队伍慢;(3)澳大利亚队采用的是先发制人战术,中国队和美国队采用的是后发制人战术。建议:(1)重视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2)加强运动员爆发力量和反应速度的训练,并多进行运动员之间的交接棒练习;(3)中国队可以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将出发反应快、竞技水平优秀的运动员放在第一棒。
2024年10期 v.32;No.383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 石文慧;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24年巴黎奥运会郑思维/黄雅琼组合和金元浩/郑那银组合在羽毛球混双决赛中的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郑思维/黄雅琼组合在第一局开始就保持积极主动的抢网和后场进攻意识,能较快进入比赛状态,且各项技术运用和比赛发挥较为稳定,整场比赛主动失误较少;金元浩/郑那银组合在对局开始就陷入对手的节奏中,没有较好的摆脱办法,且女运动员网前劣势较为明显,失误较多,难以取得后场进攻机会。郑思维/黄雅琼组合在整场比赛中技战术运用更加全面,身心素质较强,最终以大比分优势取得比赛的胜利。
2024年10期 v.32;No.383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 马士龙;魏婷;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24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决赛中德约科维奇和阿尔卡拉斯的技战术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当今世界顶尖男子网球运动员的技战术特点,为男子网球运动训练提供参考。结果发现:阿尔卡拉斯的一发得分率、二发得分率均高于德约科维奇;德约科维奇的一发进球率高于阿尔卡拉斯,但是转化得分的效率较低;阿尔卡拉斯的网前得分率、制胜分、总得分、总跑动覆盖距离均高于德约科维奇。
2024年10期 v.32;No.383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 李强;魏晓微;张永娟;
目的:了解双人花球项目在最新赛事中难度动作编排的运用情况,为我国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提高对双人花球项目发展的关注。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24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双人花球项目前3名成套难度动作编排的类型、数量、组合形式等进行分析。结果:墨西哥队的成套难度动作编排与美国队一样,日本队的成套难度动作编排出现次数相对较少;墨西哥队的转体类动作和跳步类动作的出现次数占套路编排的比例大,柔韧与平衡类动作和翻腾类动作的出现次数则相对较少;日本队的套路编排主要以转体类动作为主、跳步类动作为辅,翻腾类动作相对较少且没有柔韧与平衡类动作,但是高难度动作频现;美国队的编排则以转体类动作为主,以柔韧与平衡类动作及翻腾类动作为辅,转体类动作组合占比较大,难度系数高。结论:日本队虽然动作难度数量较少,但其难度系数较高、完成质量较好、动作组合较长,对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要求也更高;美国队在整体编排中转体类难度较多,在其他难度方面呈现较少,整体来看难度动作分布不均衡;墨西哥队整体编排难度系数较低,但是整套动作编排丰富极具观赏性,跳步类难度较多。建议:我国双人花球啦啦操在进行成套难度动作编排时要有3方面的考虑:首先,双人花球成套难度动作编排应基于运动员的完成能力和动作质量进行选择;其次,技术的运用应追求多元化,确保各类难度动作的均衡展现;最后,强调创新与运动员间的默契配合,增加动作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2024年10期 v.32;No.383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陈亚平;刘爱军;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2024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传统项目赛区)金牌榜、奖牌榜及在各项运动项目中各代表队取得的成绩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结果显示:(1)华东地区在传统拳术类和传统器械类项目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实力,项目发展较为全面;(2)华东、华北和西南地区显示出较高的整体竞技实力,展现了地区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基础教育与专业训练的普及;(3)获奖代表队相对分散,但奖牌占据率却高度集中,说明我国各省武术代表队传统项目竞争实力格局呈现少数精英、多数普通部分孱弱的发展态势。建议:(1)实力较弱的武术队伍应学习华东、华北、西南等地区的经验,特别是福建的训练模式,并结合自身优势发掘潜力;(2)制订针对性训练计划,促进运动员技术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队伍交流,培养选拔后备人才,共同提高武术竞技水平;(3)各地区应通过武术交流、教练员培训和运动员互访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促进人才流动和培养,缩小发展差距,均衡发展。
2024年10期 v.32;No.383 19-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 刘润松;覃海林;孙耀然;李久全;曾丹;夏青;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24中国足球协会五人制足球国际邀请赛4支队伍6场比赛中展现出的技战术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平均进球最多的时段出现在35~40 min和11~15 min;比赛进球最多的区域出现在禁区附近;捷克队和斯洛伐克队传球数量和质量表现最好;芬兰队和斯洛伐克队进球最多,射门转化率最高;进攻组织形式以运动战为主,定位球占比也较大;在进攻阵型沿用了五人制足球“1-2-1”和“2-2”2种基本阵型;防守时解围、拦截、扑救是出现最多的防守类型,除中国队外,3支队伍抢断和拦截球能力较强,防守的强度和积极性更高;防守阵型以菱形站位的“1-2-1”阵型为基本防守阵型,全场区域紧逼和区域联防相结合。建议:根据场上球员状态及时进行阵容轮换和战术调整;增强锋线进攻攻击性;提高进攻与防守阵型的轮转变换流畅性和灵活性;提高防守技术运用成功率,增强防守的积极性、准确性、针对性和整体性。
2024年10期 v.32;No.383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 熊丽;
速度耐力是影响高水平1 500 m自由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AHP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构建高水平1 500 m自由泳运动员速度耐力的指标体系,以期为高水平1 500 m自由泳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训练提供依据。结果显示,高水平1 500 m自由泳运动员速度耐力指标体系包含了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3个,具体包括专项耐力(权重0.47)、一般耐力(权重0.31)、速度能力(权重0.22),二级指标有9个,具体包括400 m自由泳(权重0.18)、200 m自由泳(权重0.15)、800 m自由泳(权重0.14)、100 m自由泳(权重0.13)、50 m自由泳(权重0.11)、400 m混合泳(权重0.09)、25 m自由泳(权重0.08)、200 m混合泳(权重0.07)、1 500 m跑(权重0.05)。
2024年10期 v.32;No.383 28-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张瑶;李创;李克良;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日本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成效与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启示。研究发现,日本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国际比赛成绩的显著提升、后备人才的数量增加、优秀竞技篮球人才的涌现、文化强国形象的树立以及篮球赛事环境的净化等方面;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战略支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塑造以及治理规范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和协同推进多个维度。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启示:加强政策统筹规划,促进竞技篮球整体性推进;完善管理体系建设,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多措并举,加强全领域人才锻造;多维度强化中国篮球文化建设;制定赛风赛纪惩处标准计划。
2024年10期 v.32;No.383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洪绍楠;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培养机制产出效能不足、项目管理错位、教练员绩效考核单一、体教多元融合程度不足、多元社会群体参与青少年训练不足的现实困境。据此,提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创新体校培养机制的新模式、拓宽竞技体校管理新模式、创建全国纵向培养目标的一体化业绩考核管理机制、深化体教纵深融合机制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训练等。
2024年10期 v.32;No.383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 杨双;戴羽;杨秀丽;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口述史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女子柔道发展的历程,总结了女子柔道队的历史经验,以期为我国女子柔道的发展提供借鉴。研究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女子柔道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1949—1978年)、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1年)、繁荣阶段(1992—2008年)和低谷阶段(2009年至今);中国女子柔道发展也形成了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凤莲精神”的思想优势、具备摔跤基础的技战术优势。启示: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形成我国柔道项目优势体系;筛选和培养重点队员,加强女子柔道后备人才的培养;强化个人得意技的配套技术,在训练方法上与国际接轨。
2024年10期 v.32;No.383 40-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 丁世玉;龙斌;袁青华;
为推动我国铁人三项运动可持续发展,明确近35年来我国铁人三项运动研究的历史进路,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采用CiteSpace工具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263篇我国铁人三项运动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近35年来,我国铁人三项研究增长波动大,研究不够广泛和深入;(2)研究热点分散,专项训练范畴研究较多,科学监控与赛事产业范畴研究相对不足;(3)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专项训练、赛事发展和科学监控3个范畴,并以应用型研究为主;(4)近5年,体育赛事、体能和青少年方面成为该项目的主要研究热点。建议:(1)未来研究应该跳出项目自身局限,融合跨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推动训练、监控、赛事等相关研究继续深化;(2)研究应紧跟体育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聚焦于青少年的选材与培养,为铁人三项运动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2024年10期 v.32;No.383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张星辰;高原;孙阳;
目的:探究跳跃不同高度障碍物对短跑运动员落地阶段膝关节损伤风险的影响。方法:招募19名短跑运动员,采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QUALISYS和KISTLER测力台,同步采集运动员跳跃障碍落地阶段下肢各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参数。结果:与跳跃60 cm高障碍物相比,跳跃75 cm高障碍物落地阶段踝关节和髋关节角速度显著增加(P<0.05);跳跃90 cm高障碍物落地阶段踝、膝和髋关节角速度、膝关节能量耗散百分比,股髌关节力和股髌关节应力,以及地面反作用力合力峰值显著增加(P<0.05)。结论:随着跳跃障碍物高度的增加,运动员采取更为主动的落地方式,通过增大膝关节屈曲幅度和降低膝关节刚度来缓冲落地带来的冲击负荷,减小膝关节损伤风险;跳跃90 cm高障碍物落地阶段,会使股髌关节应力和膝关节能量耗散增加,运动员股髌关节损伤风险也在提高。建议:加强对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肌群的训练,增强髋关节和膝关节处肌肉力量,以减少关节压力。
2024年10期 v.32;No.383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 赵新辉;谢利威;朱亚杰;王梦卓;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阐述武术竞赛规则的演变及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运动学、动力学、表面肌电特征等方面总结竞技太极拳难度动作生物力学的相关研究,分析其对竞技太极拳发展产生的影响,旨在推动竞技太极拳难度动作的研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竞技太极拳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10期 v.32;No.383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何绍锴;任圣玥;李丹倩;吴赴军;
目的:了解大学生田径运动员竞赛焦虑水平,分析大学生田径运动员产生竞赛焦虑的原因,帮助大学生田径运动员走出竞赛焦虑困境,提高大学生田径运动员的竞赛状态。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24年江西省大学生田径比赛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水平进行研究。结果:2024年江西省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在社会评价焦虑、竞技水平发挥、失败焦虑、认知状态焦虑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对方实力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维度上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在比赛准备焦虑和受伤焦虑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状态自信心维度上男女运动员自信心均低于中国运动员常模。结论:2024年江西省大学生田径比赛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水平高于中国运动员常模水平,具有较高的竞赛焦虑水平。建议:教练员及时关注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备赛时期的心理状态,尤其要注意女大学生田径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通过制定合理的竞技目标、发展运动员心理技能、积累大型比赛经验等策略,帮助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纾解竞赛焦虑情绪,保障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稳定性。
2024年10期 v.32;No.383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 李延飞;
目的:探讨表象训练法在高校跆拳道队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某高校跆拳道队中选择32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实验组采用表象训练法进行训练。结果:实验组学生旋风踢接侧踢技术的准确性、完成旋风踢侧踢技术时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完成旋风踢接侧踢技术的动作速度,以及自我认识、自信心和情绪都优于对照组学生。结论:表象训练法在高校跆拳道队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并且优于传统训练法。建议:高校跆拳道教师在应用传统训练法的同时应用表象训练法。
2024年10期 v.32;No.383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 张琨;夏兆卿;敬志凤;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传统体育特色学校是彰显学校体育特色与培养后备人才的新领地。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构建出由乒乓球教学训练能力、竞赛指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执教经历、科研学习能力6个二级指标与41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旨在为提升安徽省乒乓球传统学校教练员执教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2024年10期 v.32;No.383 62-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 贺凌峰;邓珊珊;谢柏毅;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贵州台盘“村BA”为例,探讨乡村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经验与启示。研究认为: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体现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同步耦合性、新时期体育多元功能与乡村振兴目标的高度契合性、“文体旅农”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趋势等方面。其经验启示为:丰富赛事文化内涵,打造民俗文化内生性体育赛事模式;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形成“体育+”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培养本土体育人才,提升乡村体育组织管理效能;立足地区资源条件,推动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
2024年10期 v.32;No.383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 易哲;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贵州“村超”赛事的发展状况,从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出发,分析实践经验,提出推进路径。研究认为: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创新、促进乡村组织振兴、激活乡村人才生命力等价值。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体现在国家战略政策的推动、地方特色资源的带动、专业组织宣传的促动以及群众体育内需的驱动。基于此,提出推进路径:打造品牌特色,促进产业振兴发展;坚持赛事活动土味,保持乡村文化黏性;整合赛事资源,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创新宣传工作,提升组织传播水平。
2024年10期 v.32;No.383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 陈代业;李金容;徐莉;
文体旅融合是文化、体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助力民族村寨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村寨振兴的价值、困境与纾困举措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文体旅融合发展具有促进村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活力、促进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带动乡村人才人口回流及提升基层协同治理的重要价值。针对当前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村寨振兴存在的政策落实欠缺、资源整合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资金跟进乏力、体育元素薄弱等现实困境,提出了纾困举措:提高执行效率,推进文体旅政策坚实落地;挖掘村寨空间,统筹文体旅资源开发利用;加强人才建设,提升文体旅发展内生质量;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文体旅公共设施建设;重视体育功能,扩大体育在乡村振兴比重,以期为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村寨振兴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4年10期 v.32;No.383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李艳;周结友;
为了解和把握数字技术赋能全民健身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字技术赋能全民健身的研究进行梳理、整合和分类。研究发现,我国对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视角赋能全民健身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而国外则侧重研究了移动应用、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可穿戴设备及虚拟现实赋能大众体育的应用,国内外在数字技术赋能全民健身研究中形成了国内重理论和国外重实际应用的特点。
2024年10期 v.32;No.383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王玺杰;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度剖析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发展的运行机制、现实瓶颈与纾解之策。研究认为:项目活动机制、组织管理机制、激励驱动机制、协调保障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共同组成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发展的运行机制。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导向下,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面临组织发展、法制建设、人才队伍、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瓶颈。据此,提出纾解之策: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健全组织评估标准化体系;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法制保障体系,促进志愿服务法制化;加快全民健身志愿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能力;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助推志愿服务智慧化发展。
2024年10期 v.32;No.383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 杨森;郑旗;
本文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以1978年以来国家层面颁布的残疾人体育政策为研究样本,构建“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二维分析框架,并对其进行二维交叉分析。研究发现:残疾人体育治理的不同阶段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侧重点有所不同;政策工具使用领域与政策目标的匹配不均衡;对提高残疾人体育意识政策的聚焦程度有待提高。基于此,提出优化策略:合理运用政策工具,推动残疾人体育治理政策结构合理化;逐步促进使用政策工具与达成政策目标的优化整合;逐步提高增强残疾人体育意识的政策聚焦程度。
2024年10期 v.32;No.383 89-9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 王硕;冶亚萌;
甘肃省城市老旧社区体育空间微更新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锻炼需求,有效改善居民的人居环境和体育空间。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对甘肃城市老旧社区体育空间微更新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甘肃省城市老旧社区体育空间微更新展示出优化社区体育运动环境、营造社区浓厚体育氛围、改善老旧社区人居环境等时代价值。依托时代背景,借助人工智能、居民参与、多元合作的视角助力甘肃省城市老旧社区体育空间的微更新,并从制度、物质、经济、精神方面提出甘肃省城市老旧社区体育空间微更新的实践路径,希冀推动甘肃省城市老旧社区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10期 v.32;No.383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田可佳;张景;
新质生产力是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从数字化驱动体育产业的创新性发展、生命敬畏感催生对体育与健康的新认知、追求优质生活造就服务业蓬勃发展等方面考察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机遇;其次,从政策贯彻落实欠缺、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绿色发展理念匮乏、优质需与供不平衡等方面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政”促“质”为保障,确保高质量体育产业行稳致远;以“智”促“质”为主导,数字化助力体育产业智能化;以“新”促“质”为引领,体育领域生产力注入新活力;以“广”促“质”为渠道,激发高质量体育产业消费潜力。
2024年10期 v.32;No.383 96-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 来飞飞;何鎏;姚宗耀;王宇;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境的基础上,对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要素、新动能、新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一些困境:政策在发展协同和实施上的不对等、技术在产品创新和转化上的不适配、人才在协调落实匹配上的不合理等。据此建议:以基础生产要素为核心引领、生态要素为理念补充、产业规模集成要素为整体框架共同构建体育产业新要素,合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全要素体系优质发展新局面。其内在逻辑在于:在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构架中要以科技创新作为激发性动力,以培育产业需求为驱动性动力,以产业融合、资源高效配置为过程化动力,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导性动力。发展新路径为:认真完善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支撑和保障体系;优化配置体育产业创新资源,实现体育产业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强化体育产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持续进行创新实践的生命线。
2024年10期 v.32;No.383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 邓绮雯;
体育舞蹈产业是一个涵盖多领域和多环节的综合性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格局下,体育舞蹈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是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阐释新质生产力助力体育舞蹈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驱动逻辑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体育舞蹈产业存在的体育舞蹈科技创新培养渠道局限、复合型人才匮乏、体育舞蹈组织缺乏行业整合能力、生产要素配置不充分、体育舞蹈产业架构不合理、体育舞蹈产品呈低附加值等现实挑战,提出加快培育新基础生产要素、坚持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重塑体育舞蹈产业竞争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等具体推进路径,以期更好地发挥新质生产力助力体育舞蹈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作用。
2024年10期 v.32;No.383 105-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袁芳;李会明;
新时代我国运动旅游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它是体育消费升级和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载体,是具有丰富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朝阳产业。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运动旅游业质态、要素与体系。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以理论创新指引质态创新,在科技加持、产业融合与消费促服方面使运动旅游业提质增效;以要素创新发挥倍增效应,利用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文旅资源和数字人才促产值倍增;以体系创新保障产业优质发展,在技术革新、资源利用和人才培养方面助力产业体系建设。培育运动旅游业新质生产力,要在由质态递升和要素创新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加快构建现代化运动旅游产业体系,为最终实现旅游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建设而服务。
2024年10期 v.32;No.383 108-11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 东丽敏;高海利;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体旅融合背景,分析敦煌体育赛事的现状与困境,提出敦煌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在体旅融合背景下,敦煌体育赛事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内生动力不足、民众参与度不高、品牌效应不佳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发展路径:提升赛事运营水平,发挥市场主体地位;提高民众参与度,举办喜闻乐见赛事;打造品牌赛事,促进体旅深度融合。
2024年10期 v.32;No.383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黄华翠;赖昶君;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是体育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数字经济时代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题中之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个方面的变化来分析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铸牢数字经济根基,加强体育产业企业自主创新;把握数字经济机遇,推动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借助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实体经济绿色发展;应用数智技术,加快形成体育产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2024年10期 v.32;No.383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潘正大;
ChatGPT因其强大的交互能力和创新能力引起各行业的广泛关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方面有了一些初步应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机理与困境进行探索,并提出可行性路径。研究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机理体现为:优化产品设计,提高创意理念;科技赋能,优化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促进跨界合作与共赢。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困境表现在:创新思路固化,技术突破困难;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市场乱象频生;传统职业受到冲击,深度应用充满挑战。据此,提出优化路径:优化创新路径,突破技术壁垒;完善政策法规,保障用户权益;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应用场域。
2024年10期 v.32;No.383 120-12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 王浩丞;赵海涛;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数字经济驱动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要素协同与创新路径。研究认为:数字经济驱动催生体育用品制造新业态与消费新模式,形成供需精准匹配、运行逻辑数字化、基本结构集成化、发展目标多向度的理论框架,技术、数据、产品、人才、渠道五要素协同助推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据此,提出创新路径:健全数字治理制度,精准供给政策法规;提高数字治理能力,精准配置体育用品制造资源;建立协同共治机制,促进治理主体双向触达;调整数字治理结构,完善立体监管机制。
2024年10期 v.32;No.383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王建国;
市场是职业体育赖以生存的条件,发达职业体育已经形成了与竞赛生产规律相匹配的市场运行机制。本文论述了发达职业体育市场的生成原理,并基于欧美发达职业体育市场的运行实践,厘清了支撑发达职业体育市场生存的2个闭路循环系统,建构并阐释了发达职业体育市场的飞鸟模型,探究了发达职业体育3类市场的内涵及相互间的关系。同时,针对中国体育职业化市场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如泵血驱动市场乏力、俱乐部经营能力欠缺、非理性市场投资行为等,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包括优化俱乐部股权结构、加强薪酬管理、推进俱乐部健康稳定发展和依托社会力量发展公益活动等,以期推动中国职业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2024年10期 v.32;No.383 129-13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 王健;
建设国际体育名城已被诸多城市列为发展目标,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了苏州加快建设国际体育文化名城的战略意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相应的发展策略。研究认为,苏州建设国际体育文化名城的战略意义体现在践行“体育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提升苏州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促进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等方面。苏州加快建设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具有体育设施建设、大型赛事活动、群众体育组织和体育产业规模等方面的机遇,但仍面临与国际体育文化名城的差距、大型赛事承办次数较少、体育产业专业化人才缺乏以及“体育+”产业链需创新等挑战。据此,提出发展策略:深挖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形成吴地特色体育文化品牌;激发体育产业活力,促进体育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名城宣传,打造“苏州体育赛事”品牌;推动职业体育快速发展,培育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完善数字体育公共服务,丰富群众体育活动;延伸“体育+”产业链,推动体育新业态跨界融合发展。
2024年10期 v.32;No.383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 高宇航;李安娜;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国体育培训机构市场机遇的基础上,对其市场准入与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双减”政策背景下国家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增加等是我国体育培训机构市场的重要机遇,但现阶段我国体育培训机构市场准入与监管仍存在准入制度模糊、监管主体不明确、协同监管不畅等问题。据此,提出发展对策:完善体育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市场退出机制;明确体育培训市场监管主体,多元主体协同配合;加强体育培训市场监管队伍建设,加大监管力度;丰富体育培训市场监管工具,数字赋能市场准入与监管。
2024年10期 v.32;No.383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 庞丹;樊小颖;
为深入探究滑雪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引入难忘经历作为中介变量,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滑雪消费者的阈限体验对重返意图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阈限体验直接正向影响滑雪消费者持续消费意愿,难忘经历在阈限体验对滑雪消费者重返意图的影响过程中起到完全中介效应。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理解体育消费者行为提供学理依据,并为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实践启示。
2024年10期 v.32;No.383 142-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 崔潇俊;许金芝;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政策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学校体育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全面剖析其演进历程、阶段特征,并对其未来展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经历了探索模仿、恢复拓展与科学规划、现代化与信息化等3个阶段。通过对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状况的梳理,从政策来源、政策目标、政策执行、政策保障4个方面整理归纳了各阶段发展的特征。基于此,提出未来展望:目标定位清晰,科学划分年龄范围;强化部门协作,提高政策执行力度;综合考虑工作对象,政策内容增设趣味引导;强化监督体系,规范学校体育发展。
2024年10期 v.32;No.383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刘幸;冯振伟;
数字赋能是推动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阐释数字赋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数字赋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现实困境,并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数字赋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体现在治理效能提升、教学质量优化、课外体育活动保障有力、评价体系健全等方面。当前,我国数字赋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体育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体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体育数字化治理体系不健全、教师体育数字素养不足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提升体育数据要素的开发与利用、强化学校体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学校体育数字化治理体系、提高教师体育数字素养等推进策略,以保证数字赋能的效能得到充分释放,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2024年10期 v.32;No.383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 杨杰;陈乐琴;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表征图景及纾解之策。研究认为: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是驱动学校体育数字化发展的新动能、是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生态、是重塑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新引擎。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表征图景呈现在:驱动体育育人理念变革,创新体育人才培养;革新学校体育实践场域,创造智慧学习环境;推动体育资源精准供给,驱动优质资源聚合;革新学校体育教学理念,构建人机协同体育教育模式;引领评价模式转型,实现智能精准体育教育评价。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纾解策略表现为:理论创新,驱动体育理论创新,强化技术赋能理论发展基础;增强学校体育智能技术创新,发挥技术赋能发展的引擎的作用;汇聚多源异构数据,构筑科技赋能体育教育数据大脑;打造智慧学校体育样板工程,促进数字赋能实践落地。
2024年10期 v.32;No.383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周权;赵昕烨;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人工智能赋能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意蕴、阻滞困境与推进策略。研究认为,人工智能赋能融合体育教育有助于重塑融合体育教育环境、优化融合体育教育评价、改善融合体育教育内容、变革融合体育教育治理、调控融合体育教育过程。其进程面临融合体育教育角色定位难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兼容限制、融合体育教育的数据困囿、融合体育教育模式普及困局等阻滞困境。据此,提出人工智能赋能融合体育教育的推进策略:强调人工智能的辅助作用,加快师生角色定位的转型升级;提升技术开发的流程效率,加强智能化体育教育的兼容性;强化人工智能的应用根基,优化融合体育教育的数据管理;加强设备及体育教师投入,提供人工智能应用的破局要义。
2024年10期 v.32;No.383 159-162+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陈清婵;刘霞;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为推进学校体育资源一体化发展、促进学校体育实现公平价值理念提供了可能,也是我国实现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阐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校体育资源一体化发展的困境:区域体育资源差距大,城乡间师资结构失衡;农村学校场地供需失衡,器材设备有限;课程内容不够丰富,评价方式单一;体育信息资源匮乏,利用率低等。据此,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校体育资源一体化发展路径: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增强教师个性化培养;虚拟运动教学场景,智能检测体育设施;个性化制定课程内容,科学化创新评价效率。
2024年10期 v.32;No.383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余正君;余伯君;
数字时代为体育教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变革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体育教学资源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导向、发展路向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体育教学资源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导向体现在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习效率、促进互动交流等方面。体育教学资源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路向体现为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体育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推动体育教学现代化、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体育活动质量、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体育教学资源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加强顶层设计,筑牢制度基础;破除共享壁垒,构建互动桥梁;健全治理体系,规避风险挑战;提高数字素养,激发内生动力;补齐设施短板,夯实物质支撑。
2024年10期 v.32;No.383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 朱治国;徐小仙;
目的:分析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在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探索体育教学模式的新路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运用CiteSpace、VOSviewer、Excel软件对纳入研究的307篇文献进行年发文量、机构、作者、来源期刊、关键词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结果:文献年刊出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分为起始期(2014—2016年)、增长期(2017—2019年)、波动期(2020—2021年)、高峰期(2022—2024年)4个演进阶段;发文机构以体育类院校为主,其中武汉体育学院发文量最多,达30篇,占比9.77%;从发文作者来看,整体分散,单独发文的作者较多,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基于成果导向与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课程思政、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教学改革等方面。结论:OBE理念应用于体育教育教学领域存在学者合作度低、研究成果不突出等问题。建议:学者之间加强跨学科、跨机构合作,进一步深化其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2024年10期 v.32;No.383 172-17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 董琦;张小强;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推进高校体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为目标,对其协同育人的理论内涵与现实困境进行探讨,提出相应实践路径。研究认为:高校体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理论内涵表现在目标定位、协同共促、价值导向等3个方面。这种协同育人方式的现实困境体现在定位不准确、理论体系建设不完善、衔接机制不明确、管理评价不健全、学生认知问题等5个方面。据此,提出实践路径:科学设计2个课堂协同育人的顶层架构;精准把握高校体育的育人价值与方向,积极于2个课堂中践行;加大高校体育“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构建;搭载数据信息管理平台,提升“第二课堂”运行效率;做好优质体育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共促,实现2个课堂的协同发展;创新2个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培育2个课堂校园文化与体育精神。
2024年10期 v.32;No.383 176-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 毛爽;许樱;蒋月平;
创新人才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对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理念缺乏创新思想的融入、培养环境缺乏创新气息的基石、培养目标缺乏社会需求的契合、培养内容缺乏创新开发的课程、人才培养者缺乏创新团队的师资等问题。据此,提出以下优化策略:建构创新思想引导的理念体系;营造创新氛围的校园环境;制定市场导向的培养目标;重构创新引导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2024年10期 v.32;No.383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 马士茹;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以N校为个案进行聚焦研究,分析其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已取得成果,即创新创业课程初具规模、创新创业赛事成绩初步起色、创新创业教学成果逐渐丰富、创新创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但N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也存在顶层设计尚存不足、课程类型有待丰富、师资力量有待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凸显等4个方面的困境。据此,提出优化路径: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优化课程建设,培育创新创业精品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力量,加快创新创业优秀师资队伍建设;以生为本,发挥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主体地位等。
2024年10期 v.32;No.383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 宋靓雯;念贵;谢明;谷铸;陈媛媛;周黎君;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新时代高质量体育人才培育提供了新思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有助于充实新时代体育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结构体系。本文基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与培育现状,认为校企合作在建设目标、内容与举措上与体育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教育内容和相关举措上存在关联耦合;校企合作突破教育教学资源约束、丰富体育技能型人才创新实践、促进推动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为培育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供动力。基于此,提出校企合作培育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实施路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优化高校体育育人体系;发挥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优秀企业文化校园化,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完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
2024年10期 v.32;No.383 188-190+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 马梦琦;王美;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高等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竞赛驱动下高等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实践育人机制与路径进行探讨。研究认为,竞赛驱动下高等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实践育人价值为: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推动学生学习内在动力;找出学生学习短板,加强学生学习感受;顺应社会发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竞赛驱动下高等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的育人机制为:通过基础课堂教学、专业实习等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教师课堂深入、专业技术培训等进行知识升华;通过竞赛训练等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提高技能水平,实现知识的实践;通过一系列前期的铺垫和竞赛训练的关键转化,实现知识社会化,最终实现符合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目标。据此,提出竞赛驱动下高等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实践育人的路径: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样化培养内容;建立多维度科学评价体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完善学校竞赛激励机制,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
2024年10期 v.32;No.383 191-19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 苑洪余;
当前,我国教育步入高速发展阶段,课程思政已然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警务搏击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发展路径。研究认为,警务搏击课程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存在以下困境:融合系统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据此,提出发展路径:强化理论认知,提升警务搏击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整合课程思政元素,建立基于警务搏击课程特点的思政内容体系;加强警务搏击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2024年10期 v.32;No.383 19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 丁书;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学生运动乐趣提升的价值、机理与路径。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学生运动乐趣提升的价值体现在:提高青少年运动积极性,培育青少年的核心素养;认知民族体育多元价值,助力民族体育校园推广;拓展民族体育乐趣视域,丰富运动乐趣研究领域。民族传统体育助力提升学生运动乐趣的机理为:满足基本心理需求,创设运动乐趣体验;提高运动自我效能,尽享乐趣流畅体验;培养专项运动技能,提升运动乐趣强度;增强运动的满意度,促进运动持续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助力提升学生运动乐趣的路径为:提升学生的需求满足度,在“学会中”体验运动乐趣;加强学生运动自我效能,在“勤练中”乐享流畅体验;强化专项运动技能培养,在“常赛中”提升运动乐趣;营造学生运动满意氛围,在“乐趣中”持续参与运动。
2024年10期 v.32;No.383 197-200+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 吕超;张婕;孔令一;
目的:运用自我决定理论(SDT)和计划行为理论(TPB)整合模型,探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决定因素。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自主性、能力感、人际关系、意向、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等数据。结果:自主性、能力感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有显著影响,同时意向、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据此,提出激发内在动机与自主性、增强能力感与自我效能感、塑造积极态度与主观规范、提升知觉行为控制与自我监控的干预策略,为制定针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2024年10期 v.32;No.383 201-203+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 胡纯纯;何文盛;
匹克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的适合全民健身的隔网小球类运动项目。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一环,因而匹克球运动在高校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匹克球运动在高校发展的潜力、困境与对策。研究发现,匹克球运动资金投入少、学习难度小、适用范围广,同时能带来良好的健康效益、丰富校园文化、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然而,高校匹克球运动也面临着知名度与普及度低、场地设施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和组织不完善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对策:设置多元课程,满足学生需要;组织多元化赛事,提高赛事影响力;宣传匹克球运动校园文化,营造运动氛围;建立匹克球运动组织,完善组织结构;争取多方支持,助力高校发展匹克球运动。
2024年10期 v.32;No.383 20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周何梦娟;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究体教融合背景下省域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发展困境与创新路径。研究认为,目前体教融合背景下省域大学生体育协会存在资金、人员和场地物资缺乏等内部资源困境,连接政府、上下级协会、会员单位等外部社会关系困境,以及如何打造稳定品牌赛事、拓展高校市场、推动体教融合的产品困境。据此,提出三大创新路径:拓展资源渠道,开创校地合作新模式;厘清社会关系,构建高校体育治理体系;扩展功能维度,构建体教融合大数据网络。
2024年10期 v.32;No.383 208-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 冯海涛;姚绩伟;
本文依据Kano模型、SERVQUAL理论构建桂林市高校体育场馆服务学生需求层次识别量表,其中包括有形性、保证性、可靠性、响应性、移情性5个维度和37项观测指标,结合Better-Worse系数象限图、ASC系数对桂林市高校体育场馆服务学生需求层次各观测指标重要度进行优先序排列。研究发现,37项桂林市高校体育场馆服务观测指标中,包括15项魅力型需求、10项期望型需求、7项必备型需求、5项无差异需求,根据其重要度排序得出,对于学生反馈的场馆损坏设备能及时更换维修、场馆收费情况合理等观测指标是桂林市高校体育场馆需优先解决的服务内容。为促进高校体育场馆服务学生需求层次结构的提升,特提出优化路径:优先发展魅力与期望型需求,缓解供需矛盾;保持并优化必备型需求,完善硬件设施与人员服务;关注高校体育场馆服务学生需求的动态演化,逐步转化无差异需求。
2024年10期 v.32;No.383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 王新;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及高职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总体要求—困境审视—突破路径”为逻辑主线,对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职体育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表现为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建立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在实现总体要求过程中,目前高职体育工作的开展存在以下困境:体育课程设置滞后,教学模式略显单一;体育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活动开展受限;课堂思政教育薄弱,课程思政体系缺失。基于此,提出相关突破路径:优化体育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模式;保障体育资源配置,满足教学需求;提升思政教学能力,完善思政体系。
2024年10期 v.32;No.383 217-21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 毛俊;谌小英;
体育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中职体育教育已由快速发展阶段转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中职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与路径。研究认为:高质量发展中职体育教育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职体育教育长期发展、提升教育公平和包容性、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高质量发展中职体育教育的逻辑体现在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中职体育教育的生命线、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目标导向等方面。据此,提出中职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坚持党对中职体育教育的全面领导,不断深化中职体育教育改革创新,高度重视协调发展,不断完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不断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2024年10期 v.32;No.383 220-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 张迪天;林永棠;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系统释析中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实然困境,并提出四重纾解路径。研究发现,中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体现在:启智润心,厚植学生崇高爱国情怀;铸魂育人,锤炼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立德树人,塑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然困境表现为:思政元素特色不鲜明,削弱协同育人效应;教学过程不生动,降低德育多元价值;逻辑主线混乱,阻碍育人机制长效发挥。据此,提出纾解路径:共谱立德树人主旋律,促教师意识能力双提升;立足体育课堂主战场,打造“体育思政”模块教学展特色;夯实课外体育主渠道,拓思政空间协同共育人;贯通职业体能主动脉,融思政双线赋能强体魄。
2024年10期 v.32;No.383 223-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 郑凯;吴钇雕;吴宇星;
增值性评价是以学习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作为评价基点,对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发展、价值养成、学习习惯等各方面素质的增幅情况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持续深化与智能化评价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型增值性评价逐渐成为测评学生核心素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评价手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智能技术赋能视角,在分析智能技术赋能中小学体育增值性评价价值的基础上,对智能技术赋能中小学体育增值性评价的应用框架与实践路向进行探索。研究认为:智能技术赋能中小学体育增值性评价的价值体现在评价理念差异化、评价主体交互化、评价方法科学化和评价结果可视化4个层面。智能技术赋能中小学体育增值性评价的应有框架可从感知层、连接层、计算层、应用层4个层面搭建。据此,提出了理念标新、科技创新、人才更新和主体革新4个方面的实践路向。
2024年10期 v.32;No.383 226-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 傅玥;田翠翠;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进行解读,审视“家校社”推进体育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协同路径。研究认为,体育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应“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核心诉求,以高水平、高质量、高公平的体育课后服务回应学生对于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家校社”在推进体育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家庭体育教育功能发挥不足、学校体育课后服务资源受限、社会体育课后服务乱象横生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构建“家校社”一体化的体育课后服务管理体系、完善“家校社”耦合衔接的体育课后服务内容体系、搭建“家校社”多元化的体育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联动路径。
2024年10期 v.32;No.383 229-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叶立科;张春荣;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全面影响模型,洞悉6个主范畴与20个细分类别的深层互动。其次,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ISM模型,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炼出内驱力激发、外推力助力和生态圈构建三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突围路径。
2024年10期 v.32;No.383 23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 李成龙;贺倩楠;党员;郭柯宇;李凤新;
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为根基,源自厚重的历史积淀,经由合理的吸收、借鉴与扬弃,发展为今天的中华民族优秀体育文化集合。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以及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与建设体育强国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与建设体育强国互相促进的路径,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认为:国际体育交流、商品转换、科技创新及多学科融合发展是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与建设体育强国互相促进的路径;龙舟文化与蹴鞠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践证实,对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与建设体育强国互相促进具有重要价值。据此,建议:加强宣传教育,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新时代体育工作战略方针;做好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促进中华体育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2024年10期 v.32;No.383 238-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 苏可意;张佃波;
文化自信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中华体育文化认同的革命性锻造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体育文化认同的价值、问题与路径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体育文化认同的价值体现在丰富中华体育文化底蕴、促进教育赓续传承和推动体育文化多元发展方面;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体育文化认同的问题表现在文化认同意愿淡化、时代传承结构失衡和文化本源价值异化方面。鉴于此,提出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体育文化认同的革命性锻造路径:把握自身建设主线,增进中华体育文化认同;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塑造教育合力新引擎;增强文化引导优势,激发文化活态传承。
2024年10期 v.32;No.383 24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李远辉;岳敏;
本文基于文化扩散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体育文化的交流发展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体育文化交流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体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据此,提出发展策略:充分尊重文化差异,实现体育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以满足居民体育需求为核心,提升体育文化服务质量;加强体育合作与交流,推动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024年10期 v.32;No.383 246-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王沛文;
目的:调查3~6岁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水平,探究其与家庭养育环境因素的关联。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上饶市信州区、广信区、铅山县、弋阳县4地的70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不同人口学特征组别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成绩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家庭养育环境与学龄前儿童部分身体素质项目成绩呈负相关;(3)在未调整因素模型1中家庭养育环境总分与男童(B=-0.008)及女童(B=-0.009)双脚连续跳成绩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调整相关人口学及家庭相关混杂因素后,模型2结果显示,家庭养育环境总分与男童双脚连续跳(B=-0.009)及10 m折返跑成绩B=-0.008)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1)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与学龄前儿童的身体素质发展正相关;(2)学龄前儿童的体质成绩显著受性别和年龄影响,男孩在力量上占优,女孩在柔韧性上更佳,且体质随年龄增长而提升;(3)父母教育和健康状况显著影响男童和女童的身体素质,农村男童身体素质优于城镇男童,父母饮酒和体重状况与女童身体素质相关;(4)家庭养育环境的质量与学龄前儿童的身体素质成绩呈显著负相关;(5)家庭养育环境对男童的下肢力量和心肺耐力有显著影响。建议:(1)制订个性化锻炼计划,考虑性别差异,平衡力量与柔韧性训练,以全面提高儿童体质;(2)关注家庭背景因素,通过家长教育和健康干预,加强亲子互动和情感支持,提升儿童的身体素质水平;(3)改善家庭养育环境,促进儿童的身体素质发展,特别是针对男童的运动能力。
2024年10期 v.32;No.383 249-254+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 李长久;于晶;
目的:探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平衡能力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改善ADHD儿童平衡能力及提高其运动与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CiteSpace软件对2014—2024年Web of Science(WOS)筛选出来的255篇文献进行ADHD儿童平衡能力研究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发文量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为美国、英格兰、德国、加拿大等;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哈佛大学,其次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哈佛医学院、伦敦大学等;排名靠前的聚类为脑震荡、功能磁共振成像、成人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力等。关键词突显显示,2014—2017年,小脑、缺陷/多动障碍、注意多动缺陷障碍是出现时间较早,主要突显的关键词,其中注意多动缺陷障碍突显强度最大,小脑出现时间最早;2019—2022年,症状、多巴胺、儿童、青少年患者、风险开始突显;2022至今,大脑、工作记忆、神经发育障碍是主要突显的关键词。结论:近年来关于ADHD儿童平衡能力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和丰富,研究逐渐着重于脑机制方面的探索。在文献中,大多数学者采用实验法来分析运动对ADHD儿童平衡能力的治疗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干预对ADHD儿童平衡能力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干预方式上仍缺少系统的体系。
2024年10期 v.32;No.383 255-259+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 周建伟;夏永桉;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对肥胖/超重儿童健康的影响,为肥胖/超重儿童运动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发表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期限为建库至2024年2月,共纳入11篇文献,累计样本量为371例。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得到的样本进行Meta分析。结果:(1)HIIT与MICT对肥胖/超重儿童体脂率、BMI、瘦体重干预效果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HIIT组干预总效应量均优于MICT组;(2)HIIT与MICT对肥胖/超重儿童VO_2max有明显的干预效果,且HIIT组干预效果优于MICT组;(3)HIIT与MICT对肥胖/超重儿童SBP、DBP、INS、HOMA-IR、GLU、LDL-C、HDL-C、TC、TG干预效果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HIIT组干预总效应量均优于MICT组。结论:与MICT相比,HIIT对肥胖/超重儿童心肺适能的改善效果更显著;此外,相比MICT,HIIT对肥胖/超重儿童的体成分、心血管功能有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4年10期 v.32;No.383 260-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 张素明;
近年来,我国的肥胖发生率逐年攀升,肥胖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国民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如何科学有效地减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限时饮食(TRE)是间歇性禁食(IF)的一种新兴形式,要求参与者将每日进食时间控制在固定的4~12 h内,但不限制能量摄入量。TRE相较于IF的其他形式,具有高依从性和更好的效果,因此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运动作为良好的减肥方法已达成专家共识,将TRE与运动相结合干预减肥是值得探究的。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查询梳理,分析TRE联合运动促进减肥的具体效果及其机制,总结目前研究的结果并提出展望。结果发现:TRE联合运动可以降低肥胖人群的体重、BMI等指标,并改善肌肉能力、提高运动表现,且效果好于TRE或运动单独干预,其原因与调节昼夜节律、肠道菌群、神经-内分泌、胰岛素敏感性以及促进代谢转换等机制相关。
2024年10期 v.32;No.383 26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 高晓嶙;
自2016年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来,科学健身得到大力发展。在中西方科学健身的理念与技术相互碰撞中,本文利用现代科学健身理论重新解构、融合传统养生术,构建出一种新的健康促进理论和技术——姿态共振运动。姿态共振运动借鉴中国传统养生术整体观、系统论和辩证思想,主张通过运动锻炼应激功能、功能性内脏共振锻炼内脏功能,按照人体特定周期安排运动与功能性内脏共振锻炼,从而快速增强体质、加速恢复生物节律、实现高效健康促进的目的。
2024年10期 v.32;No.383 271-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 王秋月;袁春梅;杨依坤;
目的:定量评价运动对老年肌骨综合征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数据库,收集与运动、老年人、肌少症、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数据,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24年1月,共纳入14篇文献721名受试者。运用Review manager5.4软件对文献的发表偏倚性、文献异质性检验、同类指标的森林图和漏斗图进行绘制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干预组显著提高了肌肉力量(MD=6.74,P=0.04,95%CI,I~2=99%),有氧运动对肌肉质量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但具有促进作用(MD=0.06,P=0.87,95%CI,I~2=0%),运动对肌肉功能有积极作用(MD=0.02,P=0.94,95%CI,I~2>50%)。此外,抗阻运动对骨密度影响效果显著(MD=0.01,P=0.0004,95%CI,I~2=41%),有氧运动干预效果不明显。结论:抗阻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老年肌骨综合征患者的肌肉力量和骨密度,有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肌肉质量和肌肉功能。
2024年10期 v.32;No.383 276-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 吴关贸;张天琪;董政沁;郑琦;王文娜;陈乐琴;
目的:探讨爆发力训练与抗阻训练对老年人身体功能的影响,为提高老年人身体功能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以及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Ebsco/CINAHL、Ebsco/SPORTDiscus、Wiley/Cochrane Library、Scopus等数据库系统检索爆发力训练与抗阻训练对老年人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建库至2023年12月。由2名研究员依据Cochrane手册5.1.0对检索的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共14项研究包括425名受试者被纳入研究,使用RevMan5.4软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效应量分别进行差值计算后再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漏斗图与Egger’s检验对分析结果进行偏倚检测。结果:爆发力训练对肌肉力量(SMD=1.67,95%CI:0.91~2.43,P<0.000 1)、一般身体活动测试(SMD=1.09,95%CI:0.89~1.30;P<0.000 01)、要求速度的活动测试(SMD=-1.11,95%CI:-1.98~-0.23,P=0.01)都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抗阻训练相比,爆发力训练对老年人身体功能的干预效果更有效。
2024年10期 v.32;No.383 281-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9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