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竞技体育

  • 2024年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冠军郑钦文的技战术分析

    苟豪;向路遥;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比赛中的技战术运用情况,以期为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在发球方面,郑钦文一发成功率波动较大,得分率高,主要针对外角;二发得分率在50%上下浮动,发球角度主要集中在中路;ACE球和双误的数量均比对手多。在接发球方面,郑钦文接发球总得分率保持高水平状态;接二发的战术执行力强,且稳定性强;面对非常规网球选手的一发时,得分率较低。在底线相持方面,郑钦文正手反手击球技术扎实;进攻性强,打法积极主动,制胜球较多;每场1~3拍的回合数最多,且得分率整体较高,但在4~7拍和8拍以上的平均得分率呈现出递减趋势。在其他技术方面,郑钦文网球截击得分率高;放短球手法极其隐蔽,成功率较高;网球截击尝试次数较少,不能作为常规武器使用。在破发成功率方面,郑钦文对破发点的把握处在较高水平,在破发点上能通过运用优秀技战术赢下关键分。

    2024年12期 v.32;No.38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 2024年巴黎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比赛李诗沣与骆建佑技战术对比分析

    裴焕全;

    目的:分析2024年巴黎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比赛中李诗沣与骆建佑的技战术运用特点。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24年巴黎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比赛中李诗沣与骆建佑的技战术运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发球与接发球技术上,相较于李诗沣,骆建佑的发球落点更多样,2人接发球均以放网为主;在前场技术上,骆建佑的推球、扑球技术得分能力强于李诗沣;在中场技术上,2人使用挡球技术最多;在后场技术上,骆建佑的吊球技术使用率高于李诗沣且变化多样。结论:骆建佑以进攻技战术为主,李诗沣则以防守为主。建议:今后的训练应加强运动员技术的变化性、组合性,培养主动进攻意识。

    2024年12期 v.32;No.385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 巴黎奥运会男子4×100 m混合泳接力决赛成绩与技战术分析

    谭浩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巴黎奥运会男子4×100 m m混合泳项目中前3名队伍的决赛成绩和技战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在交接棒时间上法国队最快,中国队次之,美国队最后;(2)在跳发技术上,3支队伍均采用了新型跨步入水技术;(3)在战术上,3支队伍均采用了“分权夺标”战术,中国队和美国队采用了“先发制人”战术,法国队采用了“后发制人”战术;(4)中国队蝶泳棒次较弱、仰泳项目缺乏人才储备,自由泳和蛙泳棒次较强。建议:(1)提升游泳后备人才储备;(2)提高游泳项目的科学化训练水平;(3)扬长避短,提升优势项目的同时,补缺劣势项目;(4)高度重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保障。

    2024年12期 v.32;No.385 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 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子竞技体操实力格局分析

    段佩瑶;刘爱军;舒颜开;

    目的:揭示各国家和地区竞技优势与不足,并为我国备战洛杉矶奥运会提供策略。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子竞技体操项目的成绩与实力格局进行分析。结果:(1)在参赛人数方面,欧洲地区以47名运动员领先,亚洲地区以33名紧随其后,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及非洲地区参赛人数较少。(2)在奖牌数方面,日本队以3金、1铜领跑奖牌榜,中国队以2金、3银、2铜紧随其后,爱尔兰队以1金位列第四。(3)全球竞技体操格局方面,亚洲地区占据优势地位,欧洲地区位列其次,其他大洲地区相比之下则显得较为落后。结论:(1)欧洲和亚洲地区对男子竞技体操的长期投入和文化传统是其领先的关键。(2)中国队在吊环和双杠项目中表现卓越,而在跳马和单杠项目中存在短板。建议:中国队应巩固优势项目、强化体能训练、减少失误并重视后备人才培养。

    2024年12期 v.32;No.385 13-1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8K]
  • 巴黎奥运会男子单打比赛中樊振东的抢攻与反抢攻技战术分析

    李淏白;牛剑锋;刘梁儒;高志坤;郭霄洁;王子怡;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巴黎奥运会男子单打比赛樊振东的抢攻与反抢攻技术特点及效能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在抢攻技术与反抢攻技术整体特点方面,樊振东的反抢攻技术得分效果优于抢攻技术,回合得分率也稍高于抢攻技术,但抢攻技术的整体使用率远高于反抢攻技术。(2)在具体技术方面,樊振东的反手拉、反手反撕和反手拧等反手技术使用率最高,但侧身正手拉、正手反拉和正手拉等正手技术得分效果更好。(3)在技战术组合中,樊振东的发球衔接抢攻和控制衔接反抢攻的得分效果最好,但使用率均偏低(4)抢攻后相持第一板是樊振东相持阶段主要的失分板数,明显低于相持段均值;反抢攻后进入相持阶段稍处劣势,在相持第三板及之后时劣势最为明显。(5)在抢攻与反抢攻使用时序性方面,樊振东的第二、三板抢攻效果较好,第四板效果较差;第三、第四和第五板反抢攻效果好,但使用率较低。

    2024年12期 v.32;No.385 18-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6K]
  • 2024年国际乒联世界杯中国男子单打选手马龙技战术特征及制胜因素研究

    侯锦祥;谢智学;谭星叶;何丹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四段指标评估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马龙在2024年国际乒联世界杯中的技战术运用及制胜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马龙四段得分率的总体评估为三良一优,各段使用率均衡。马龙的技战术进攻体系丰富,变幻莫测,善用技战术变化牵制对手,从而使自己占据更加主动的位置,寻求得分。(2)马龙发球抢攻段得分率的评估为良好。他的发球以发正手短衔接反手防守/反撕或侧身拉为主,配合发正手短衔接劈长或发反手长衔接反手防守/反撕为辅,发球旋转根据对手的持拍方向采取不同的旋转策略。(3)马龙的接发球抢攻段得分率评估为优秀。他的接发球变化丰富,主要以台内控短为主,劈长和反手拧挑为辅。相较从前,特别是对阵左手运动员时,马龙增加了更多的反手拧挑进攻,第4板则以反手防守/反撕为主,配合侧身拉进攻和正手防守/快带为辅。(4)马龙相持Ⅰ、Ⅱ段的得分率表现良好。他的相持以反手防守/反撕结合正手防守/快带技术为主,攻防转换快,侧身拉威胁大。

    2024年12期 v.32;No.385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9K]
  • 世界优秀女子100 m跑运动员参赛特征与竞技状态变化分析

    陈宇杰;王鹏;谭凯戈;彭健;杨阳;袁浩;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巴黎奥运会女子100 m跑前8名运动员在布达佩斯世锦赛至巴黎奥运会期间的参赛特征与竞技状态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女子短跑运动员调控竞技状态、创造优异成绩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参加布达佩斯世锦赛的女子100 m跑运动员的参赛次数为5~13场,每场比赛的参赛间隔时间在1~3周不等;未参加布达佩斯世锦赛的运动员参赛次数为6~8场,每场比赛参赛间隔时间在1~8周不等;在布达佩斯世锦赛后多数运动员选择休息调整,在巴黎奥运年参赛安排主要集中在5~8月;女子100 m跑运动员竞赛成绩呈波浪形周期性变化,且最佳竞技状态主要出现在8月的大型比赛中。建议:教练员根据女子100 m跑运动员的特点合理安排参赛场数,并根据女子100 m跑运动员状态安排每场比赛的时间间隔;多借鉴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训练理念与体系,完善竞赛安排;在奥运年将主要比赛安排在5~8月;通过增加比赛次数,逐渐帮助女子100 m跑运动员提升竞技状态。

    2024年12期 v.32;No.385 27-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 对抗性技术效益理论视角下羽毛球女子单打运动员后场反手技术应用效果研究

    葛佛江;兰彤;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对抗性技术效益理论,使用其技术效益收益值的算法公式,对安洗莹、陈雨菲、戴资颖、山口茜21场(52局)的比赛视频进行解析,研究世界优秀羽毛球女子单打运动员后场反手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后场反手技术效益值受使用率和得分率的影响。(2)当技术使用率相等时,得分率越高技术效益值越高,反之越低。(3)当技术得分率相等且不等于0时,使用率越高技术效益值越高;当技术得分率等于0时,使用率越高技术效益值越低。结论:安洗莹后场反手技术效益最优,山口茜后场反手技术效益次之,陈雨菲后场反手技术效益位居第三,戴资颖后场反手技术效益最低。建议:陈雨菲要加强后场反手技术的稳定性训练,丰富回球线路和落点,并且根据不同运动员后场反手技术优劣采取不同战术。

    2024年12期 v.32;No.385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 不同干预方式对青少年网球正手击球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邓方权;纪音;张翰侨;付叶彪;张天玉;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干预方式对青少年网球正手击球质量的影响,为青少年网球运动正手击球质量的提高及其科学训练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最终筛选34篇文献。运用ReviewManager5.4、Stata15进行Meta分析及系统性分析。结果:Meta分析显示,不同干预方式对网球正手稳定性、正手击球深度及正手击球精准度的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79,95%CI=(0.46,1.11),Z=4.76,P<0.01]、[SMD=1.10,95%CI=(0.82,1.37),Z=7.71,P<0.01]、[SMD=1.15,95%CI=(0.84,1.46),Z=7.23,P<0.01]。亚组分析显示,(1)正手击球稳定性: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干预周期<12干预周期、1干预周期均能改善青少年网球正手击球稳定性(P值均<0.01),不同功能训练及辅助器械,>12干预周期均对青少年网球正手击球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P值均>0.05);(2)正手击球深度: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功能训练及辅助器械,<12干预周期、12干预周期均对青少年网球正手击球深度有显著影响(P值均<0.01),>12干预周期对青少年网球正手击球深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3)正手击球精准度:不同教学方法、辅助器械,在12干预周期、>12干预周期均能显著改善青少年网球正手击球精准度(P值均<0.05),不同功能训练、干预周期<12周期、对青少年网球正手击球精准度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结合功能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适当使用辅助器械的复合训练模式对青少年网球正手击球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024年12期 v.32;No.385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9K]
  • 世界高水平男篮技术制胜模型构建研究——以2023年FIBA男篮世界杯四强队伍为例

    邓嘉禧;马艳龙;

    本文根据测量学基本理论,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从2个维度(微观、中观)对2023年FIBA男篮世界杯四强制胜技术进行系统、定量研究,并构建回归模型。研究发现:(1)胜负组技术指标统计表明,胜组的技术指标X_1得分、X_2投篮命中率、X_7防守篮板、X_8总篮板和X_9助攻均高于负组(P<0.05),X_(10)犯规次数低于负组(P<0.05),其他指标相当(P>0.05);(2)微观制胜技术模型表明,其函数表达式为:ln[p/(1-p)]_(微观)=0.071×S_1效率值+0.261×S_2防守篮板-13.211,其中S_1效率值(B=0.071,OR=1.073,P<0.01)和S_2防守篮板(B=0.261,OR=1.300,P<0.05)均为预测胜利的正向因子;(3)中观制胜技术模型表明,其函数表达式为:ln[p/(1-p)]_(中观)=1.863×Z_1进攻因子+1.000×Z_2防守因子-1.162×Z_3犯规因子+0.306,其中Z_1进攻因子得分(B=1.863,OR=6.433,P<0.01)和Z_2防守因子得分(B=1.000,OR=2.719,P<0.05)为预测胜利的正向因子,Z_3抢断因子得分(B=1.000,OR=2.719,P<0.05)为负向因子。

    2024年12期 v.32;No.385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 竞技健美操女子单人操项目难度动作编排结构特征分析——以第11届世界健美操年龄组比赛青年组为例

    孙欣;袁毅;

    为探究竞技健美操单人操项目难度动作的编排结构特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第11届世界健美操年龄组比赛青年组女子单人操项目前3名运动员的成套难度动作编排结构进行剖析。结果显示:(1)2022版规则规定青年组女子单人操选手的成套中最多允许呈现7个难度动作。(2)3名运动员均选取了6个类别的难度动作,将难度动作分值和连接动作次数选至规则要求的最高限度。(3)葡萄牙运动员ALMEIDA Nadia将剪式变身跳转体180°与后空翻相组合,彰显了强大的下肢力量和专项技术。(4)3名运动员均将体能消耗较多、技术特征较为复杂、容易失误的高难度动作置于动作序列的前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动作失败的风险。

    2024年12期 v.32;No.385 50-5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 中国竞技体育价值定位的历史嬗变、构成因素与构建策略

    吕振广;靳子旋;冀国栋;袁泉;

    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价值定位面临着新任务和新要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中国竞技体育价值定位的历史嬗变、构成因素与构建策略。研究认为:中国竞技体育价值定位经历了增强人民体质时期、突破国际孤立时期、体制机制重塑时期、发展奥运冠军时期、全面体育建设时期等5个嬗变历程;中国竞技体育价值定位构成的外部因素有竞技体育话语权、人民需求,内部因素包括竞技人才、体育项目发展水平、本土体育联赛、管理体制。新时代赋予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价值定位,在构建过程中要:把握历史经验,牢记竞技体育历史意义;探索社会需求,抢抓战略培养时代机遇;应对现实问题,补齐竞技体育发展短板。

    2024年12期 v.32;No.385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诉求、困境与路径研究

    胡情朗;杜宁;

    随着我国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旨在分析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诉求以及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探讨其发展路径,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体教融合存在障碍,生源质量、来源渠道问题显著,资源配置匮乏,学训矛盾突出,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规划,教练员执教水平亟待提高等困境。据此,提出与之相应的发展路径:积极转变传统培养观念,紧抓体教融合重点;缓解学训矛盾;汇聚各方资源,筹集培养经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执教能力;积极推进高校体育赛事;拓展高校运动员的选拔途径、提升生源质量等。

    2024年12期 v.32;No.385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群众体育

  • 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行动逻辑与实现路径

    张莹;李在军;鲁浩;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对数字技术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困境分析,探讨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行动逻辑及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目前数字技术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存在缺乏创新要素、供给内容协调不足、绿色发展成效不高、服务效度提升缓慢等困境。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需要遵循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载体、以人民需求为中心的行动逻辑。最后,提出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实现路径: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高质量供给。

    2024年12期 v.32;No.385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推进终身体育实践的历史机遇、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李自栋;张欣;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育现代化发展阶段,是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过程。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以体育强国建设为载体,终身体育实践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终身体育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在新时代推进终身体育实践中,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协同推进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战略,进一步落实学校、群众、竞技体育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大力提升体育智慧化服务水平,形成全民参与、终身执行的体育运动社会氛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4年12期 v.32;No.385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 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以贵州“村超”为例

    贺千禧;雷和悦;王亿豪;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贵州“村超”为例,探讨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困境,并提出实现路径。研究认为: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在:挖掘独特品牌魅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塑造地区绿色发展,整治实现生态宜居;增强文化内生动力,营造族群乡风文明;维护当地人民主创,助推乡村治理有效;深掘资源非遗传承,实现人民生活富裕。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表现在:体育赛事发展单一,游客参与感不强;乡村体育人才不足,本土发展机会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地方资源整合不够,持续发展难度大。据此,提出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打造本土赛事IP生态链,塑造地区特色体育赛事发展;善用体育人才实现赛事合理运行,积累后备力量保障长远发展;强化自然与人文资源保护,开发特色体验项目;夯实足球发展的群众基础,呈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

    2024年12期 v.32;No.385 70-7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 体育赛事驱动乡村振兴的价值、经验与路径

    田冰;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赛事驱动乡村振兴的价值、经验及发展路径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体育赛事驱动乡村振兴的价值如下:落实全民健身,助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文化繁荣,助力乡风文明建设;驱动产业振兴,助力富裕乡村建设。体育赛事驱动乡村振兴的经验体现在积极发挥政府部门作用、落实以人为本办赛理念、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条件、赛事搭台文化唱戏等方面。基于此,提出体育赛事驱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整合系统资源,强化政府部门支持作用;推动村民共商、共建、共享,落实以人为本办赛理念;探索多元模式,立足实际打造赛事平台;发挥赛事品牌引领作用,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2024年12期 v.32;No.385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 乡村体育赛事助推乡村振兴的意义、经验和提升路径——以贵州“村BA”为例

    邓开艳;刘转青;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贵州“村BA”为例,探讨乡村体育赛事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与实践经验,并提出提升路径。研究发现,我国乡村体育赛事助推乡村振兴具有文化、人才、产业、生态和组织5个方面的意义。从“村BA”的实践中总结出以下经验:立足当地资源禀赋,融入特色乡土文化;传承不息体育精神,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数字赋能赛事传播,助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基层主体地位,积极培育体育人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和美乡村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推动农村治理创新。最后,提出相关提升路径:文化指引,加强“传统+潮流”的文化交融;主体谋划,助推“坚守+自治”的赛事建设;统筹规划,拓展“线下+线上”的多维产业;政策导向,鼓励“培育+汇聚”的人才培养;倡导引领,推进“保护+开放”的和谐发展;整合资源,共建“政府+社会”协同治理。

    2024年12期 v.32;No.385 78-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 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与培育路径研究——以贵州省榕江“村超”为例

    王熵熵;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目前正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乡村体育赛事在广大乡村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在促进乡村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贵州榕江“村超”赛事的发展状况为研究案例,探讨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与培育路径。研究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4个维度详细阐述乡村体育赛事的价值意蕴,并系统分析其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打造特色品牌、完善资源分配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制定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方案等策略建议,以此确保赛事品质,推动乡村体育的良性、健康发展。

    2024年12期 v.32;No.385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 体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新村民”角色研究

    秦士昊;林章林;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探讨“新村民”在体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具体角色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体育产业是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新村民”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建立结构性、认知性和联系性社会资本,促进资源整合、社区信任的构建与合作关系的深化。(2)“新村民”能够为乡村振兴引入城市资源和技术、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充分发挥“新村民”的社会资本积累效应,提出以下策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新村民”发展环境;加强社区融入,提升“新村民”与传统村民的合作;促进体育产业多元融合,推动经济与文化效应最大化;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体育产业服务能力;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社会资本积累与传播。

    2024年12期 v.32;No.385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 体育运动重构老年社会交往——基于湖北恩施老年气排球亚文化群的探析

    刘霆峰;吴林隐;

    步入老年后,个体常面临社会脱离的挑战,而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群体则能在活动中重建社交联系,增强社会参与度。本文从老年亚群文化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湖北恩施气排球运动中老年人的社交重构,旨在深化对老年体育群体的认识。研究发现:气排球促使老人参与锻炼与社交,使其社交范围扩大,进而延伸“打球”社交的内涵。建议:加强对老年体育活动的关注,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交氛围,深化群落内部与外部的联系。

    2024年12期 v.32;No.385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 服务链理论视域下老年人认知康复数字疗法的模式构建——以海南省项目为例

    付荷惠;汤立许;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服务链理论从服务保障、服务指导、服务提供与服务评估4个层面构建老年人认知康复数字疗法服务新模式,以海南省认知康复数字疗法试点项目为典型案例,分析老年人认知康复数字疗法服务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在服务保障层面,海南省以政府为主导,从政策支持、支付保障、人力资源、技术供给等方面提供支持;在服务指导层面,发挥龙头医院在服务中的指导角色,针对风险人群开展认知康复数字疗法试点筛查工作,定期开展分区、分批集中培训;在服务提供层面,循着“数据集成—筛查评估—分级管理—精准干预”的赋能逻辑,以支持老年人认知障碍全流程服务支持全流程服务;在服务评价层面,在监管标准的指导下构建涵盖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康复效果等多个方面的评估体系,形成多方参与的监管机制。4个层面相互联结,形成服务网链状结构,以推动我国老年人认知康复数字疗法服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4年12期 v.32;No.385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 太极拳、广场舞运动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

    陈绍强;邓菊会;

    目的:探究太极拳、广场舞运动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性别、年龄下这2项运动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宁波市部分社区以及老年运动协会招募具有不同运动特点的健康老年人群(60岁以上),根据其运动特点将其分为太极拳组、广场舞组、对照组。采用中式版简易精神状态量表(CMMSE)对老年人认知功能进行评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探寻与认知分数具有相互关联的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协方差分析来检测太极拳组、广场舞组与对照组3组之间是否存在组间认知差异,均以P<0.05表示。结果:太极拳组、广场舞组的老年人认知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控制影响变量后太极拳、广场舞组认知功能与对照组相比仍然具有组间差异性,但2项运动组之间并不存在认知差异性。女性群体、高龄老年人群体中太极拳、广场舞组老年人认知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2个群体运动组之间都没有认知差异性;此外,男性群体、低龄老年人群体中3组之间都没有发现显著的认知差异性。结论:太极拳、广场舞运动与老年人整体认知功能有很明显的正向相关性,其与更高的认知功能相关,2项运动项目之间并没有显示出认知改善的优越性;此外,在女性群体、高龄老年人群体中进行太极拳、广场舞运动对认知改善效果更显著。

    2024年12期 v.32;No.385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体育产业

  • 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内在机理、现实困囿与纾解方略

    苏文泉;颜能志;邱忠鹏;严自毅;

    新质生产力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提供科学指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囿,并提出纾解方略。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内在机理是以新质劳动者为智力驱动引擎、以新质劳动资料为核心动力源、以新质劳动对象为物质基础保障,三者协同作用,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转型条件制约、人才资源瓶颈及数据利用障碍等现实困囿。据此,提出纾解方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强化人才支撑,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数据效能,推动数字化转型等纾解方略。

    2024年12期 v.32;No.385 105-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 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实践路径

    胡超超;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由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动能共同塑造而成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正发挥着重大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根本依据,通过剖析新质生产力蕴含的四“新”要素,探讨其赋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为:创新引领,开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新征程;高效驱动,铸就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新辉煌;持续护航,稳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根基;融合共进,开辟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新维度。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新产业联动,绽放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新质魅力;新模式引领,激活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新质活力;新业态驱动,铸就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新质未来;新动能助推,点燃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新质引擎。

    2024年12期 v.32;No.385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医养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与路径

    吉旖旎;朱俊杰;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体医养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体医养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与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赋能体医养融合与体医养融合高质量发展双向赋能,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态以及绿色化的共同特征,为体医养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念遵循和实践驱动,并从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和绿色模式4个方面进行逻辑引领。最后,提出实践路径:宏观引领调控,完善顶层设计;夯实技术支撑,数字资源生态共享;破除人才壁垒,畅通发展路径;转变固有理念,保障弱势群体。

    2024年12期 v.32;No.385 112-114+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 数字技术驱动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高雨池;

    数字技术与冰雪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推动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对数字技术驱动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机理的分析,探究数字技术驱动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和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驱动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境,如数字技术驱动程度不足、复合型应用人才短缺、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和自然条件制约发展等。基于此,提出优化路径:提升冰雪产业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协调优化各类资源;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技术人才,提升行业创新活力;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针对冰雪资源因素因地制宜,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2024年12期 v.32;No.385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6K]
  • 新时代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李聪聪;冯本余;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PEST分析法探讨新时代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环境现状,梳理各项利好政策,找出阻碍新时代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并提出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新时代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困境为冰雪旅游产业人才之紧缺、冰雪城市“创新动力”之不足、冰雪运动参与人口年龄结构层次不均衡。为抓住机遇、摆脱困境,特提出以下发展路径:培养、引进并全面推进高质量人才建设;塑造冰雪旅游品牌;数字化引领全民参与。

    2024年12期 v.32;No.385 119-121+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 游客对体育赛事品牌感知差异研究——以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为例

    孙跃;郑颖;马磊;

    目的:探讨不同游客对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品牌的感知差异,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赛事品牌的建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收集、分析游客对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品牌的感知数据,包括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及整体评价,探讨性别、年龄、学历和收入对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品牌感知的差异。结果:不同性别游客在感知上无显著差异,但年龄、学历和收入方面差异显著;31~40岁、高学历和高收入游客感知较高,而18岁以下、低学历和低收入游客感知较低,体现出赛事品牌在吸引不同群体时的差异性。结论:郑开马拉松赛事品牌整体吸引力较强,但在低感知群体中存在不足。建议:通过丰富赛事活动形式、强化针对性传播策略以及优化服务体验,提高赛事品牌对多样化群体的吸引力和满意度,增强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和长远影响力。

    2024年12期 v.32;No.385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 体育迷符号消费行为现象研究

    李艳;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行为作为一种社会沟通的桥梁随处可见。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发生了显著变化,符号消费愈演愈烈。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体育消费在社会经济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体育消费中,体育迷的消费行为表现出了典型的符号消费特征,属于超常消费行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体育迷符号消费行为的构建,并从体育迷符号消费行为生发的外部路径、运动员“符号化”背后的价值、体育迷消费行为生发的内部路径、体育迷产生消费行为的动力等方面对体育迷消费行为模型进行阐释,以期为预防符号消费异化、促进体育消费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v.32;No.385 127-12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 智慧社区背景下体育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王富强;王倩;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智慧社区背景下体育与康养产业融合的发展态势、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研究认为:各级政策导向、社区健身常态化、智慧体育发展促进了智慧社区和体育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智慧社区背景下体育与康养产业融合主要面临以下现实困境:社区异质性关注低,社区专业人才配备不足;体育康养整合度低,开发功能创新性尚不足。据此,提出发展策略:完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优化智慧社区体育康养管理结构;创新智慧社区体育康养服务模式;营造智慧社区体育康养智慧环境。

    2024年12期 v.32;No.385 130-13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 体养融合下康养小镇的发展研究——以小西沟为例

    王文娜;王文博;陈乐琴;

    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而康养小镇的出现,为应对老龄化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养融合背景下的山西省太原市榆次区乌金山小镇小西沟进行研究,解析小西沟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小西沟的老年体育与康养旅游的融合缺乏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小西沟的老年体育与康养旅游相融合的产品开发不到位;小西沟缺少将老年体育与康养旅游相融合的专业团队;小西沟的老年体育与康养旅游的融合参与人数少。据此,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建立健全小西沟老年体育与康养旅游融合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积极开发小西沟的老年体育与康养旅游相融合的产品;加强小西沟的老年体育与康养旅游相融合的人才队伍的建设;针对小西沟老年体育与康养旅游的融合进行营销与推广。

    2024年12期 v.32;No.385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 体育旅游业与城市化经济耦合发展机理研究

    张泽波;金雷;廖冬玲;刘嘉俊;张小林;

    随着体育旅游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逐渐兴起,体育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逐渐密切。经济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体育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本文基于集聚经济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和二元经济理论,采用PEST模型,对体育旅游业与城市化经济耦合发展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体育旅游业和城市化经济发展呈现出互动性、多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和集聚效应等特点。同时,产业结构、人口聚集和流动、城市空间集聚效应、信息化和数字化、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等因素也对体育旅游业和城市化经济发展的耦合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提出加强政策引导、深化产业融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对策,以期促进体育旅游业和城市化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2024年12期 v.32;No.385 138-14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 山西省“体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孟秋河;韩朝晖;李甜;

    本文以《黑神话:悟空》的出圈,使山西省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热门打卡点的现象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探讨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的基础上,对山西省“体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可划分为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与观赏型体育旅游资源。山西省“体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表现在:经济相对落后,民众收入偏低;项目类型相似,资源开发单一;融合深度不足,资源整合欠佳;宣传力度不够,品牌建设缺乏;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据此,提出优化路径:深挖文化内涵,强化多维融合;打造特色赛事,建立实践载体;完善服务过程,注重游客体验;强化人才引育,夯实设施建设;塑造品牌形象,打造精准营销。

    2024年12期 v.32;No.385 143-14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 四川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图景构建与发展路径研究

    严国宝;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困境与图景构建,并提出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四川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困境表现在部分经营管理者规划发展定位模糊、企业市场经营服务质量需要改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加强、地方核心产品开发较为稀缺等方面,从RMP理论、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功能机制等方面构建了四川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图景。基于此,提出发展路径:基于区域战略协同机制,加大地区特色项目开发;基于企业资源共享机制,打造中心地联动发展新模式;基于相关利益互惠机制,积极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基于“文体旅”融合机制,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机制,加深绿色发展的核心观念。

    2024年12期 v.32;No.385 146-14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2K]
  • 体育赛事助推江苏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孙绪芹;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探讨高质量发展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随后从赛事数量持续增长、赛事流量成为经济增量等方面分析江苏省体育赛事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利用体育赛事推动江苏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一是通过体育赛事提升体育产业供给的质量;二是借助体育赛事激发民众对体育产业高质量的需求;三是利用体育赛事优化体育产业的投入产出;四是依托体育赛事实现体育产业分配的合理性;五是利用体育赛事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的循环。

    2024年12期 v.32;No.385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学校体育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挑战与路径

    赵洪波;李子超;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挑战与路径。研究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体现在:促进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感;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实时反馈评估,促进教学持续改进;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挑战表现在:技术推广受限,制约应用效果;智能化冲击下,师生角色定位与教育目标转变;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威胁用户信任;教学效果难以评估,制约教学持续改进。据此,提出相应实现路径:加强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推动技术有效应用;建立健全数据管理体系,保障信息安全;推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多方合作,助力教育资源共享。

    2024年12期 v.32;No.385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 数字技术驱动的高校公共体育精准教学内涵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李承龙;叶明;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数字技术驱动的高校公共体育精准教学的内涵特征与现实困境,并提出优化策略。数字技术驱动的高校公共体育精准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数字化的主要形式,是以数据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是实现体育课堂数据收集与分析、预测教学过程、制定教学方案的智慧化体育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具有深度体育教学、智慧体育教学和动态教学评价的特点。但是,现阶段高校在开展数字技术驱动的公共体育精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教学伦理和数据安全、数字体育教学设施、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数字技术使用规范等方面的困境。据此,提出加强高校数据信息服务管理、提高数字体育教学设施性能、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合理把握数字技术与体育教学的关系等优化策略,以期为高校开展数字技术驱动的公共体育精准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4年12期 v.32;No.385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 数字赋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机理与路径建构

    刘正利;黄茂;张玲琴;刘春琴;邵海涛;程秋雷;杨显龙;

    在思政教育常态化背景下,数字赋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数字赋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机理与路径建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数字赋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机理体现在:数字技术赋能,把握教育对象;数字资源赋能,丰富教育内容;数字空间赋能,强化教育过程;数字信息赋能,助力教学评价。然而,数字赋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基础设备与人才素养的限囿、思政意识与数字思维的应用、信息孤岛与数字壁垒的制约、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的结合等方面的现实困境。据此,提出以下路径构建:以数字夯实基础,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基础建设;以数字更新理念,推动体育课程思政思维革新;以数字推动共享,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均衡;以数字深化融合,促进体育专业教学与思政交融。

    2024年12期 v.32;No.385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 数字体育赋能学校课后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囿与推进路径

    于宗江;姜晓珍;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数字体育将成为学校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必然途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数字体育赋能学校课后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囿与推进路径。研究认为:数字体育赋能学校课后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体现在:(1)从“人师”到“机师”的转变;(2)点燃学生体育激情与动力;(3)赋能增效,重塑育人新格局。数字体育赋能学校课后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囿表现在:(1)制度缺位:政策体系“保障感”羸弱;(2)环境困囿:数字新基建亟须提升;(3)人才匮乏:数字培养体系乏力;(4)资金短缺:数字资源配置不足。据此,提出推进路径:(1)挖掘制度驱动潜能,加强数字政策顶层设计;(2)筑牢坚实底座,扎实推进数字新基建;(3)夯实“数字+体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弥合数字人才鸿沟;(4)拓宽资金来源,统筹整合数字资源。

    2024年12期 v.32;No.385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 大数据驱动大学生体质健康智慧管理的现实表征、内在要素及实现路径

    李云鹏;邹青海;王常安;

    大数据驱动大学生体质健康智慧管理有助于精准供给、精准监测、精准识别、精准聚类、精准评估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大数据驱动大学生体质健康智慧管理的现实表征、内在要素与实现路径。研究认为:大数据驱动大学生体质健康智慧管理的现实表征体现在:主体层由政府主导走向多元协同,精准回应智慧管理诉求;时空层由静态离散走向高效精准,动态感知与即时响应智慧管理需求;内容层由碎片化管理走向智慧管理,促进管理精细化。大数据驱动大学生体质健康智慧管理的内在要素表现在核心要素驱动体质健康数据有效集聚与多元共享、嵌入要素重塑政府体质健康管理结构和提升管理能力、协同要素助推数字健康产业发展和重塑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最后,提出大数据驱动大学生体质健康智慧管理的实现路径:增强体质健康智慧管理能力,促进体质健康数据联通共享;完善体质健康大数据资源要素体系,提升智慧管理保障与支撑能力;提高政府高效精准回应能力,数据驱动体质健康靶向管理。

    2024年12期 v.32;No.385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 共生理论下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主体协同共生的现实审视与实践路径

    马修河;刘远祥;

    推进多元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主体协同共生是深化新时代体育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新途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共生理论作为切入视角,对多元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主体协同共生的现实困境进行审视,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现阶段多元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主体协同共生存在利益诉求取向异化、互惠共生模式缺失、外部体系支持乏力和评价信息传导不畅等现实问题。据此,提出相对应的实践路径:凝聚评价单元共识,增强协同共生内动力;创新评价模式样态,提升协同共生联结度;营造评价环境氛围,提高协同共生外驱力;打通评价界面通道,强化协同共生传导力。

    2024年12期 v.32;No.385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 古希腊体育“学、练、赛”的内涵阐释与钩沉启示

    姚树芬;隋红;

    体育作为古希腊在世界舞台上的精彩文化输出之一,对现代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体育空间的拓展和社会发展的纵深,以及人们对身体意识的觉醒,对古希腊时期体育的“学、练、赛”体系进行文化解构和内涵阐释。研究发现:“学、练、赛”一体化实施框架以追寻生命整全为指向标,依靠赛后荣耀授予和神圣恩惠稳固运作,形成了以下内涵:学是德性回归,育人初心;练是科学引领,教学核心;赛是层层递进,价值依托。古希腊体育的“学、练、赛”要素的发展,为中国特色体育教育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学中德性可归,溯于整全生命长河;练中科学可得,化于量质平衡体系;赛中层递可求,释于价值传递宝匣。

    2024年12期 v.32;No.385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4K]
  • 民族体育助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与路径

    赵佳齐;张向荣;高换朝;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民族体育助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与逻辑,提出相应的推进路径。研究认为:落实新时代民族工作现代化、促进民族体育创新发展、营建互嵌式学习环境是民族体育助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民族体育助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体现在以民族体育文化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以民族体育技艺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以民族体育精神生成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为自觉等方面。进而,提出相应的推进路径:加强民族体育“铸牢”元素现代化整合,塑造民族体育课程新生态,维系高校民族体育赛事常态化运行,协助地方共建民族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2024年12期 v.32;No.385 185-188+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 价值认同视域下大学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蒋昊;张成亮;胡吴进;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价值认同理论,探寻大学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于大学体育的价值认同是影响大学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因支撑,新冠疫情的深刻影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思政”格局的探索构建为大学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外因驱动。人们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体育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平衡、大学体育多元主体之间存在分歧成为大学体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据此,提出相应实现路径:聚焦教育出发点,增强体育价值的牵引力;找准情感共鸣点,增强体育价值的亲和力;切中利益关注点,增强体育价值的吸引力。

    2024年12期 v.32;No.385 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意蕴与推进策略研究

    刘婷婷;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基于文化自信视角,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意蕴与推进策略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增强文化自信、拓宽育人渠道以及推动体育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为了有效推进文化自信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入研究项目适应性,确保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相匹配;二是开发分层分级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建立长期文化传承效果跟踪评估机制,确保改革成果得以持续巩固;四是优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024年12期 v.32;No.385 19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研究

    罗乔有;吴绍奎;柳孟利;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立德树人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探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出场逻辑、目标指向、问题检视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出场逻辑包括科学的理论基础、宽泛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历史基础等“三驾马车”;目标指向包括健体与塑魂的显隐结合、畅快与乐趣的相得益彰以及精技与修德的内外兼修;问题检视包括体育课程边缘化与课程思政不成熟、教师思政素养缺失和人文知识匮乏、体育课程注重技能习得轻思想教育、课程思政元素失衡与教法学法单调,以及评价体系和教学效果两头抓力不足等。进而,提出实践路径:推动“顶基”协配助力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实施“三保一减”激发教师课程思政教育动力,构建“五以”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课程目标,构筑“三主”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课程内容,规范“四严驱动”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2024年12期 v.32;No.385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挑战与推进路径

    邱妍妍;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挑战与推进路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以下重要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提升育人实效;回归教育初心,推动教学改革;搭建发展平台,服务国家战略。然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如系统性构建有待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尚未成熟、思政元素发掘与融合不够充分、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等。据此,本文提出相应的推进路径,包括构建系统化育人体系、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思政资源共享平台、优化师资团队建设、营造思政育人环境等。

    2024年12期 v.32;No.385 202-204+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 TPSR模式融入高校排球公体课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

    王凯迪;杨春卉;华英培;刘佳茜;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TPSR(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模式的内涵,并探讨其与高校排球公体课课程思政教学的契合性及应用该模式的教学理念。结果显示:将TPSR模式应用于高校排球公体课课程思政,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社会意识,还能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将TPSR模式的各个层面与高校排球公体课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可以营造出积极的班级团队氛围,并构建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责任与社会意识培养体系。建议:高校排球公共课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平衡技能训练与人格发展,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意识,加强TPSR模式应用效果的跟踪评估,并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责任评价量表,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

    2024年12期 v.32;No.385 205-207+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 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自尊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王新利;

    目的:探讨自尊和心理弹性在运动干预与高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分析自尊和心理弹性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SWLS)、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运动干预对自尊的影响呈显著正向(β=0.440,P<0.001),对心理弹性的影响亦呈显著正向(β=0.231,P<0.001),但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影响不显著(β=-0.037,P=0.15);(2)自尊对心理弹性的预测呈显著正向(β=0.583,P<0.001),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亦呈显著正向(β=0.256,P<0.001);(3)心理弹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呈显著正向(β=0.198,P<0.001)。结论: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并不存在直接影响,而是可调节的中介模型;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能够通过自尊、心理弹性在运动干预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2024年12期 v.32;No.385 208-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影响研究

    杨凯;

    目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状况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找出降低就业心理压力水平的有效体育锻炼对策。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和体育锻炼问卷为工具,通过随机抽样,对413名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差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级、家庭来源和运动项目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专业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就业心理压力与体育锻炼之间有着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P<0.05;r<0);体育锻炼对就业心理压力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P<0.05,t<0)。结论 (1)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在性别、年级、家庭来源和不同锻炼项目因素上差异性显著。(2)体育锻炼与就业心理压力具有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3)坚持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

    2024年12期 v.32;No.385 21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 首都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邱程;韩金明;卢钦龙;

    目的:探讨首都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因素,特别关注师资条件、学习环境和教学设计的作用,并评估这些因素如何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首都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师资条件和学习环境对教学设计有正向预测作用,而教学设计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师资条件和学习环境通过教学设计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论:教学设计、师资条件和学习环境在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中具有关键作用。

    2024年12期 v.32;No.385 214-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 高校体育场馆服务质量满意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孙岩;熊永通;

    本文通过对体育服务质量、高校体育场馆服务质量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基于费奈尔逻辑模型,结合服务领域广泛使用的IPA分析法,构建高校体育场馆服务质量满意度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高校体育场馆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丰富运营模式,提高场馆专业服务水平;加强科技应用,促进场馆智慧改造升级;完善服务场景,优化场馆服务体验;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

    2024年12期 v.32;No.385 218-22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 高校足球运动专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价值、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基于“三大球”振兴背景

    李民强;

    高校足球运动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承载着国家对“三大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深切期望,同时也对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三大球”振兴背景下,高校足球运动专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价值主要包含:培养多元化足球人才,响应国家体育强国战略需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推动校园足球运动普及与提高;塑造足球文化新生态,增强足球文化认同和自信;拓展人才培养的新视野,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足球运动专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有:师资力量不足,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硬件设施匮乏,无法满足高水平训练需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就业前景不明,职业选择范围有限。鉴于此,提出相应实践路径:加速推进足球学院实体化建设,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强化科研支撑;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与实践平台建设,探索产教研结合的新型育人机制。

    2024年12期 v.32;No.385 223-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 基础体适能的概念特征、理念目标和顶层设计路径

    胡鑫;陆伟;

    基于积极响应新课标教学改革和实现区域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思考,南京市教育局和南京市体育局率先在全国联合推出“小学体育与健康基础体适能”项目。本文对“基础体适能”这一新概念的演进历程和“基础性”特征进行阐述,梳理和辨析其产生背景和概念内涵。依据新课标的指导方向和南京市局发布的系列文件,提出小学体育与健康基础体适能项目的设计理念和目标定位,以及顶层设计的落地路径,以期为学校体育工作者落实新课标和开展基础体适能项目有所帮助,从而实现基础阶段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12期 v.32;No.385 227-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 下肢单侧自重训练对高校跆拳道专项学生下肢爆发力的影响研究

    曾倩倩;庞丹;

    目的:探讨8周下肢单侧自重训练对高校跆拳道专项学生下肢爆发力的干预效果,为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提供实证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组高校跆拳道专项学生分别进行下肢单侧自重训练和下肢双侧自重训练干预实验研究,实验前后对运动员下肢爆发力效果的评价指标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实验组实验后立定跳远、单腿远跳、横踢速度和横踢力量都较实验前有非常显著的提高。(2)对照组实验后立定跳远和横踢速度力量较实验前也有所提高,但提高没有实验组的明显,尤其是单腿远跳和步法移动能力的提高较实验组差距较大。(3)下肢单侧自重训练相较于下肢双侧自重训练更能明显提高高校跆拳道专项学生下肢爆发力。结论:下肢单侧自重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跆拳道专项学生的下肢爆发力。

    2024年12期 v.32;No.385 231-234+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其他研究

  • 北京2022年冬奥运遗产推动北京城市国际交往功能提升研究

    王洪飞;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推动提升北京城市国际交往功能价值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推动提升北京城市国际交往功能的价值表现在塑造良好城市国际交往服务环境、城市国际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城市国际交往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城市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高等方面。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在助推提升北京市城市国际交往功能方面还存在国际高端冰雪资源要素引聚不够、后冬奥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动力不足、国际冰雪产业带动能力尚不突出等现实问题。据此,提出针对性发展对策:拓展与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合作,提升国际对外交往能力;塑造精品国际冰雪赛事,建设国际冰雪赛事名城,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深挖国际冰雪旅游消费潜力;加大冬奥文化遗产国际传播力度,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力;打造新时期对外传播体系,提升城市形象建构成效。

    2024年12期 v.32;No.385 235-238+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 国际奥委会财政收支的结构特征、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

    程闽华;王润斌;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奥委会(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的财政健康状态对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国际体育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以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财务管理与筹款管理理论为框架,依据IOC发布的年度报告数据系统剖析了它的财务状况、潜在风险及风险管理策略。作为非政府组织,IOC的财务稳健性是建立在电视转播权、TOP计划、门票销售及特许经营等多元化收入来源之上的。然而,IOC财务管理也存在若干不足,如收入渠道相对集中、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公众信任度减弱及透明度缺失等问题。IOC需在财务管理领域实施战略性变革,以应对当前挑战: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与优化;实施成本节约措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加强风险管理机制,提升财务韧性;同时,增强组织透明度与公众沟通,重塑并巩固公众信任基础,从而为IOC的可持续发展及国际体育治理的稳步发展贡献力量。

    2024年12期 v.32;No.385 239-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2K]
  •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罗茂;龙治鸿;刘萍;龙久坤;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中国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历史继承、创新与推广。在新时代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辩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认为,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多重价值:承载教育使命,提升国民素养;提升国民体质,推进大众健康;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助力传统文化弘扬,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困境表现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行为与人文价值剥离;传播主体协同不足;传播影响力不强;传承途径单一,限制传承范围与视角的拓展。据此,提出优化路径:推动个体行动与人文理念的文化交融;以合作为基石,打造传播领域的命运共同体;以强化“内在实力”为核心,增进国际传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以传承与创新为方针,扩展文化发展的时代轨迹。

    2024年12期 v.32;No.385 24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 体旅融合背景下古都文化符号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以西安为例

    郭中华;高俊;

    古都文化符号承载着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在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演进中发挥着卓越的作用。在体旅融合的现实语境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西安为例,对古都文化符号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古都文化符号是历史悠久的古都所具有的代表性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集合;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古都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体育展现着古都的文化底蕴与魅力;古都文化符号通过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实现了现代融合发展。古都文化符号促进传统体育文化融合的价值与意义在于通过文化传播扩大传统体育文化影响力、通过文化印象加深人们对传统体育的理解和认同、通过文化体验激发人们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更好地促进古都文化符号与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本文以体旅融合为导向,提出传承发展路径:根植城市文化,带动体旅消费;激活文化个性,重塑文化定位;创新传承模式,拓宽发展场景。

    2024年12期 v.32;No.385 249-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 体育类博物馆建设:域外经验与中国路径

    朱琳;邹吉玲;

    体育类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和体育强国战略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新时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类博物馆建设进行探究。研究认为:我国体育类博物馆建设呈现从“单一发展”到“多维共融”、从“传统受教”到“主动参与”、从“封闭发展”到“联通中外”、从“从无至有”到“多元联动”的4大转变趋势。但其依旧面临诸多阻滞,因此在总结国外奥林匹克博物馆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体育类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强化顶层设计,全面健全工作机制;培养服务意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拓宽收入渠道,拉动国家经济发展;唤醒城市记忆,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2024年12期 v.32;No.385 253-25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 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社会系统解构:互动逻辑、现实困境及纾解之策

    黄欣语;彭晓;

    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社会支持理论下青少年客体与社会支持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识别当前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对应的疏解之策。研究认为:政府、学校、同伴、家庭、社区和社会可依托多元路径与青少年体育参与进行双向互动,但目前仍存在主体之间联动不足、客体内生动力缺失、支持内容匮乏及支持手段匮乏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构建双向耦合的多元社会支持网络、激发内生动力、丰富支持内容和支持手段等纾解之策。

    2024年12期 v.32;No.385 257-261+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0K]
  • 青少年体质健康数字治理:理论框架、现实瓶颈与发展路径

    鹿耀辉;邹青海;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阐释青少年体质健康数字治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数字治理主体、数字治理客体、数字治理方式、数字治理规则等方面分析青少年体质健康数字治理的理论框架,并基于数字治理主体协同联动不足、数字治理客体价值挖掘不足、数字治理方式表层悬浮、数字治理规则粗放泛化等现实瓶颈,提出青少年体质健康数字治理的发展路径:培育数字治理意识,搭建多维触达青少年体质健康数字治理模式;全面挖掘青少年体质健康数据价值,打造体质健康数据流通生态系统;提升多元主体数字技术素养,强化数字科技成果转化;细化青少年体质健康数字治理规则,有效规避数字治理过程潜在风险。

    2024年12期 v.32;No.385 26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青少年体育研究可视化分析

    杨雨双;

    本文运用CiteSpace工具,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729篇核心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青少年体育发文趋势呈波浪式增长;(2)研究学者主要是柳鸣毅、孔年欣等人;研究机构主要是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3)关键词出现频次最多的是“青少年”“体教融合”“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体育管理”“体育锻炼”等;(4)研究的前沿趋势是新时代、体教融合、学校体育以及协同治理。建议:(1)其他机构以及学校可以加大对该领域的研究力度;(2)加强各机构之间的交流,强化青少年体育领域的研究;(3)拓展研究视角,把握前沿热点及趋势。

    2024年12期 v.32;No.385 267-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 3~6岁儿童睡眠、身体活动、久坐行为与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关联研究

    王晓芬;王林容;

    目的:探讨3~6岁儿童的睡眠时间、身体活动水平、久坐行为与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CoordinationDisorder, DCD)之间的关系,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福建省闽南地区抽取2 650名3~6岁儿童。采用“国际身体活动问卷—短卷”(InternationalPhysicalActivityQuestionnaire-ShortForm, IPAQ-SF)和“小龄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LittleDevelopmentalCoordinationDisorderQuestionnaire, LittleDCDQ)评估儿童的睡眠时间、身体活动水平、久坐时间及DCD的现况。数据分析使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6岁儿童DCD的初筛检出率为1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和久坐时间均为DCD检出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与每日睡眠时间合格(≥11 h)的儿童相比,每日睡眠时间不足(<11 h)的儿童DCD检出率较高,OR值为1.428(95%CI:1.129~1.805)。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60 min)的儿童DCD检出率高于活动时间合格(≥60 min)的儿童,OR值为1.979(95%CI:1.108~3.532)。久坐时间超过6h的儿童DCD检出率高于久坐时间6 h以内的儿童,OR值为1.807(95%CI:1.369~2.386)。结论:3~6岁儿童DCD的检出率较高,充足的睡眠、充足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减少久坐行为有助于降低DCD的风险。

    2024年12期 v.32;No.385 272-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 运动干预儿童书写障碍的研究综述

    赵鑫;于晶;

    目的:从书写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机制,探讨运动对书写障碍的影响,以期为儿童书写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有效的策略。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谷歌学术、Web of science、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梳理总结国内外有关书写障碍与运动干预书写障碍的研究。结果:运动可以促进脑发育、改善视觉感知能力、提高精细运动控制能力、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而改善书写障碍的症状。结论:通过改善视觉感知能力,精细运动控制能力、认知能力等多个途径设计相关运动干预方案,可以有效改善儿童书写障碍症状,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及干预方案有待深入研究。

    2024年12期 v.32;No.385 277-279+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 机器人辅助任务导向训练干预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效性的Meta分析

    闫相宁;陈永欢;李小生;

    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Pubmed、中国知网(CNKI)、WOS、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Scopus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截至日期为2024年2月1日,最终检索到1 649篇相关文献,经筛选后有15篇文献、574个样本被纳入分析。运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运用Review Manager5.4和Stata17.0进行Meta分析、亚组分析、回归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并通过Begg和Egger的值判断是否存在显著的发表偏倚。结果:(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机器人辅助任务导向训练对Fugl-Meyer上肢评定量表的评分影响显著高于对照组[MD=6.58,95%CI(3.77,9.39),P<0.05],且机器人辅助下的任务导向训练对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的影响也显著高于对照组[MD=5.76,95%CI(2.91,8.61),P<0.05]。(2)亚组分析和回归分析显示,文献发表年份可能是导致高异质性的来源之一,而是否使用联合干预、第一作者所在地区、受试者年龄不是导致高异质性的来源。(3)针对以Fugl-Meyer上肢评定量表为结局指标的文献进行发表偏倚检验,不存在显著的发表偏倚。(4)敏感性分析显示,研究结果较为稳健。结论:机器人辅助下的任务导向训练能够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2024年12期 v.32;No.385 280-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3K]
  •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

    李志诚;张立;

    新时代,体育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服务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研究认为:在内在逻辑上,新质生产力对体育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主要体现在理论支撑、现实需求和实践应用3个方面。在现实挑战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和新劳动对象3个层面的现实挑战。据此,提出以下推进路径: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编辑人才,充分利用并保障新技术的有效应用,严格把控体育学术期刊的质量。

    2024年12期 v.32;No.385 286-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 新质生产力助力数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易艺;刘金凤;

    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体育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数字体育高质量发展为研究对象,探究新质生产力助力数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助力数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主要体现在生产力要素、科技赋能、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新质生产力助力数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有以下4条:人才优先,积极培养体育人才数字素养;技术创新,不断驱动数字体育在各环境下的适配性;积极转型,打通上下结构积极部署体育数字化;全面布局,政府牵头带动优化整体结构。

    2024年12期 v.32;No.385 290-293+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数字体育研究可视化分析

    伏皓生;程子怡;孔德银;

    目的:对中国数字体育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进行整体把握与分析,以期为中国数字体育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2000—2024年的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I、CSCD数据库中688篇数字体育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1)自21世纪初,数字体育研究文献便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15年和2020年这2个关键时期之后,文献的发表量显著增长。(2)数字体育研究高产作者较少;主要发文机构聚集在沿海科技发达地区,机构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合作机会有限,限制了跨机构间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的可能性。(3)数字体育重点研究领域为数字体育技术和数字体育业务;主要研究热点为体育产业、互联网、大数据。(4)我国数字体育研究分为3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2000—2014年),“信息化”“体育”“体育信息”等为重点关键词,说明“信息化体育”是当时数字体育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稳定发展阶段(2015—2019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体育管理”“体育新闻”为主要关键词,其中“互联网”突现强度远远高于其他关键词,说明研究热点及前沿为“互联网+体育”,其他研究方向较为分散;研究深化阶段(2020年至今),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数字治理”等关键词在短时间内突现强度上升,成为研究前沿热点,预示了数字体育领域研究前沿热点走向。结论:21世纪以来,中国数字体育研究文献快速增长,主要聚焦于体育产业、互联网、大数据领域,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多元化、深入化发展趋势。建议:加强跨学科合作,关注新兴数字技术发展,深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促进数字体育创新发展。

    2024年12期 v.32;No.385 294-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