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竞技体育

  • 世界冰雪运动竞争格局动态演变研究——基于第22—第24届冬奥会

    蒋书奇;王政;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帕累托分析法、四象限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近3届冬奥会所有项目的奖牌榜及单项前8名进行数据统计,探寻世界冰雪运动竞争格局的动态演变。结果表明:冬奥会冰雪运动竞争格局难以打破,呈现以欧洲国家和地区为主导、其他国家和地区为辅助的态势;金牌、奖牌的分布较为集中,欧洲呈现“高占低增”的趋势,美洲呈现低占有率、低增长率的态势,大洋洲呈现低占有率、高增长率的态势,亚洲总体呈现低占有率、中水平增长率的态势;欧洲仍是世界冰雪运动的中心,美洲、亚洲的竞技能力则相对较弱。根据世界冰雪运动竞技格局的演变,本文提出我国要科学统筹资源分配、提升优势项目备战精准度等建议。

    2025年09期 v.33;No.39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 国际冲浪运动竞技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成景宇;

    本文采用数理统计法、波士顿矩阵法、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国际冲浪两大顶级赛事成绩为依据,对国际冲浪运动竞技实力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冲浪项目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后,各国家和地区广泛关注,都在积极调整冲浪项目奥运备战战略,相关赛事的参赛国家和地区数量、参赛运动员数量均逐年增加,竞争也更为激烈。(2)当前,国际冲浪运动呈现出美国、澳大利亚、巴西“三足鼎立”的竞技格局;新兴国家和地区虽展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但竞技实力基础不够雄厚,尚未对传统优势国家构成较大威胁。(3)从影响因素来看,自然地理环境是基础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支撑因素,人口规模是推动因素,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是关联因素;此外,政策、文化等因素也会对冲浪运动竞技实力的差异产生一定影响。基于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借鉴国际冲浪运动强国成熟的发展经验与成果,提出我国冲浪项目发展的建议: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赛事体系,强化冲浪运动文化建设,完善冲浪项目设施建设,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2025年09期 v.33;No.394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 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篮4强球队进攻特征研究

    梁子轩;侯博文;高俊;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探讨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篮4强球队(美国、法国、塞尔维亚、德国)的进攻技术运用特征。结果显示:(1)进攻节奏快、效率高的球队更具竞争优势,美国队凭借最短的进攻时间(12.20 s/回合)和最高命中率,展现了现代篮球的快速进攻理念;(2)3分球与内线进攻并重是强队共性,4强球队外线出手占比46.9%(命中率37.2%),内线占比53.2%(命中率57.2%),空间利用能力直接影响得分效率;(3)快攻与衔接段进攻是拉开分差的关键,美国队和塞尔维亚队在此类进攻中成功率最高,显著提升了比赛掌控力;(4)阵地进攻质量决定球队上限,4强球队阵地进攻成功率与最终排名呈正相关(美国队>塞尔维亚队>法国队>德国队),战术执行力和关键球处理能力至关重要。建议:中国男篮从技战术训练实效性、进攻节奏提速、后备人才培养及选拔体系优化等方面,借鉴国际强队经验,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2025年09期 v.33;No.394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 巴黎奥运会女子4×100 m自由泳接力项目决赛队伍技战术分析

    周歆清;江亮;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巴黎奥运会女子4×100 m自由泳接力决赛中3支代表队的分段成绩与技战术,旨在为我国女子游泳队备战洛杉矶奥运会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中国队决赛成绩突出,但后备人才储备不足;(2)在跳发技术上,中国队跳发反应时亟待提升;(3)在战术运用上,3支队伍均采用了争权夺标战术和体能分配战术,其中澳大利亚队采用先发制人战术,美国队和中国队则采用后发制人战术;(4)中国队后半程体能明显弱于澳大利亚队和美国队。建议:(1)加强人才储备,增加主力队员备选;(2)优化交接棒技术,缩短交接棒时间;(3)调整战术策略,增强实战应对灵活性;(4)强化后半程体能训练,提升耐力水平。

    2025年09期 v.33;No.394 16-1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 巴黎奥运会女子排球队运动员非技术因素比较分析

    王坤;刘致廷;吉斌;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与数理统计法,聚焦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子排球参赛队伍,探析年龄、身高等非技术因素对比赛结果的潜在影响。研究具体纳入参赛者的年龄、身高、体重、扣球高度、拦网高度及克托莱指数等关键评估参数,并进一步应用聚类分析法,揭示上述非技术因素与比赛胜败之间的内在关联。结果显示:中国队在平均身高[(193.00±6.00)cm]、扣球高度[(320.50±6.26)cm]及拦网高度[(307.00±5.90)cm]3项指标上表现突出,均位居巴黎奥运会女排参赛队伍榜首;但克托莱指数(390.29±13.22)与平均体重[(75.38±4.53)kg]仅处于所有参赛队伍的平均水平,存在进一步优化的潜力(P>0.05)。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中国队与意大利队、多米尼加队在扣球、拦网能力上均展现出较强竞争力,但2支队伍的力量素质均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中国队的力量短板尤为需要关注。基于此,建议中国队从3个方面改进:一是强化力量专项训练与科学营养调控,优化克托莱指数;二是深化技战术协同配合,以战术优势弥补非技术指标的不足;三是建立“技术—战术—非技术”协同提升机制,推动整体竞技能力均衡发展。

    2025年09期 v.33;No.394 20-2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 优秀羽毛球混双运动员黄雅琼/郑思维前3拍技战术特征及对中国混双梯队训练的启示

    何秋雨;陈芸俊;

    中国羽毛球混双梯队目前正处于新老交替的关键期,而黄雅琼和郑思维曾作为世界羽坛混双项目的标杆,其成功经验对中国羽毛球混双梯队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引领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羽毛球混双运动员黄雅琼/郑思维的前3拍技战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球上,黄雅琼/郑思维主要使用反手发网前小球,落点集中在1号和5号区域,2人存在轻微差距:黄雅琼以发1号区求稳为主,变化不多;郑思维除1号和5号区外,会向2、3、4、6号区做更多变化。在接发球处理上,2人主要使用推扑和搓放技术,落点集中在中前场的2、4、6号区,且存在明显差异,黄雅琼以推放中前场的1、2、4、6号区为主,郑思维则以推扑中后场的4、5、8、9号区为主。在发球后第3拍的处理上,2人很少处于主动,更多的是被动和相持状态。主动时使用最多的是杀球,得分率为71.4%;被动时使用最多的是挑球,其次是抽挡,其中抽挡的得分率远高于挑球;相持状态时使用最多的是抽挡,得分率为59.2%。建议:研究当前世界高水平混双技战术,取其精华,加强训练,持续优化运动员的技术细节、战术变化、心理抗压3个方面能力,降低前3拍失误率,在保持下压的同时丰富前3拍出球线路。

    2025年09期 v.33;No.394 26-29+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 全国首届学青会竞技健美操男子单人操决赛成套难度动作分析

    沈斌;陈瑞琴;

    全国首届学青会竞技健美操比赛是大学生健美操比赛中级别最重要、水平最高的赛事,也是最能体现各省(区、市)高校竞技健美操水准的赛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23年全国首届学青会竞技健美操男子单人操决赛成套难度动作的类别、分值、组别、排序等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男子单人操选手普遍以A组和B组动作为核心,C组无人使用。(2)动力性力量(类别1)和旋腿(类别3)是A组的主导类别,B组以姿态跳步(类别5)和动力性跳步(类别4)为主。难度分值集中于0.9~1.0分区间(占比53.2%)。(3)有6名选手以A组静力性力量(类别2)开场,所有选手以B组姿态跳步(类别5)收尾。D+D(难度+难度)组合占比最高(61.5%),且多采用A组动力性力量与B组跳步结合,配合踺子技巧获取连接分。建议:教练员在训练中强化高难度动作的稳定性,优化A、B组动作分配策略,在规则框架内实现得分最大化。

    2025年09期 v.33;No.394 30-32+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 空间视域下我国竞技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卢光保;

    “三大球”竞技水平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标志。对中国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的演进进行研究,能够从理论上助力中国排球及中国“三大球”的振兴。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空间视域下我国竞技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的演进。研究认为:中国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的演进分为积极探索阶段、厚积薄发阶段、彷徨徘徊阶段和传承开拓阶段。“全”“高”“快”“变”是中国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的重要关键词;“狠”和“核心”是中国排球队技战术指导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排球辉煌时期的制胜法宝。中国排球未来的技战术指导思想应完善为“发展高度、坚持快速、技术全面、进攻凶狠、灵活多变、培养核心”。争夺空间是排球技战术对抗的本质,高度、速度、顽强的防守等都是夺取空间的有效手段;强队特征是中国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演变的外部环境,自身特点是其演变的实践依据。

    2025年09期 v.33;No.394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 《男子竞技体操2025—2028评分规则》变化分析及对运动员的启示

    张继鹏;孙庆浩;刘闯;田东;曹志伟;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男子竞技体操2025—2028评分规则》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运动员的启示。结果显示:(1)总则主要变化包括:将一套动作的构成数量由10个调整为8个,对动作组别分作出新规定,同时对下法得分制定了更细致的判定标准等。(2)自由体操项目的变化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调整成套动作的完成时间;二是重新界定该项目的4个动作组别;三是明确要求运动员在成套动作中,必须完成1个难度表中规定的单腿平衡动作。(3)鞍马项目的变化为:对各类动作的完成质量提出更详细的判定要求,同时对部分动作的难度组别进行升降调整。(4)吊环项目的变化主要是对部分动作的难度进行调整(含升组与降组)。(5)跳马项目的变化包括2项核心内容:一是动作组别数量由原来的4个增至5个;二是所有跳马动作的难度统一降低0.4分。(6)双杠项目的变化为对部分动作的难度组别进行升降调整。(7)单杠项目的变化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连接加分规则的调整;二是部分动作难度的调整。(8)新规则的变化传递出3个核心导向:一是鼓励运动员积极尝试高难度技术动作,二是注重提升下法完成质量,三是要求成套动作编排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2025年09期 v.33;No.394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赛前体能训练对我国步枪射击运动员的应用研究——以2023年国际射联射击世锦赛(全项)为例

    魏银成;潘灵;

    目的:基于2023年国际射联射击世锦赛(全项),探讨我国步枪射击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的科学设计与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国家步枪射击队10名运动员为测试对象,比较训练干预前后的体能训练相关指标。训练方案包括下肢肌耐力、有氧耐力、核心力量、平衡能力和恢复再生5个模块,分为体能强化、专项转化和保持竞技状态3个阶段。结果:运动员在下肢肌耐力、平衡能力及身体稳定性方面均显著提升(P<0.05),而有氧耐力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赛前体能训练能够有效增强射击运动员的专项稳定性与竞技适应性,为我国射击项目科学化赛前备战提供实践依据。

    2025年09期 v.33;No.394 42-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 热预适应在缓解运动疲劳中的研究进展

    曹庆雷;邓中原;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围绕热预适应与运动疲劳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热预适应能够通过调节身体的生理反应,包括提高血液循环、增强代谢能力和改善热平衡,有效缓解运动疲劳。然而,热预适应领域仍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生理机制层面,热预适应影响细胞内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等深层机制尚未完全明晰;在最佳训练方案方面,温度、持续时间、频率等参数缺乏统一标准;在不同运动项目的应用效果也参差不齐。此外,本文提出热预适应在实际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建议,包括实施方法与时间安排、个性化训练方案及安全性注意事项,期望为运动员和教练员制订科学训练方案、提升运动表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2025年09期 v.33;No.394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群众体育

  •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治理逻辑、重点攻坚与破题之道

    杨俊琳;刘贝;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对推动全民健身战略、满足民众健身需求、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治理逻辑与重点攻坚,并提出破题之道。研究发现:在治理逻辑层面,明确目标逻辑以人民为中心、资源逻辑注重优化配置、治理逻辑强调多元主体协同三大核心导向。在重点攻坚方面,当前体系建设面临三大瓶颈:体制机制存在政策执行不力、资源配置不均、跨部门协同不足等问题;内涵与目标模糊,对核心概念理解分歧大、服务范畴界定不明且缺乏量化发展目标;法治建设滞后,导致服务标准不统一、监管缺失,城乡资源差距显著。在破题之道上,针对性提出三大策略:聚焦体制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管理体制,强化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与督导考核;聚焦基础概念,开展战略研究以构建中国特色全民健身话语体系,细化目标任务与实施路径;聚焦法律法规,出台专项保障政策与补偿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2025年09期 v.33;No.394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政策分析与推行策略研究

    谢世纪;牟粼琳;

    新时代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对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推进全民健身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搜集2009—2023年中央与地方政府发布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相关政策,对其发布特征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面临三大困境:一是标准设计的软硬件结构失衡,二是标准实施的人财物资源短缺,三是标准监督的评估问责低效。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推行策略:优化硬软件标准,保障标准化工作有据可依;强化人财物供给,助推标准化高效实施;加强科学监督问责,提升标准化建设质量。

    2025年09期 v.33;No.394 54-5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 全龄友好背景下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的理蕴、掣肘与纾解

    谭利;武佳亨;李德玺;曹庆荣;

    “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体育应以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为着力点,更好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作为推动“+体育”向“体育+”产业转型的典型例证,是助力健康城市建设、服务民生事业的重要支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全龄友好背景下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掣肘,并针对性提出纾解路径。研究认为: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是以体育为核心,集多业态于一体的空间载体,是满足不同代际人群多元体育需求的综合服务性实体。基于政策协同与业态融合视角,分析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的可行性,并指出数智赋能与模式创新为公共体育空间再生产提供了新契机。立足现实发展语境,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仍存在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失衡、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服务运营体系陈旧等现实掣肘。对此,提出针对性纾解路径,即完善分众化服务功能、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与配置效率、激发多维发展驱动力活力,以更高效服务全民健身战略实施与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2025年09期 v.33;No.394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经验与路径研究——以贵州“村超”为例

    杨银春;罗明政;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贵州“村超”为案例,探讨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与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5个维度。从贵州“村超”赛事中得出以下经验:政府引领,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群众主体,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因地制宜,创新文化价值转化;数字驱动,搭建现代营销矩阵。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发展路径:政策导向,构建协同治理格局;资源整合,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文化引领,挖掘民族文化基因;主体谋划,优化赛事传播载体;生态保护,践行绿色开放发展。

    2025年09期 v.33;No.394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健康中国”战略下西北地区“体卫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现实困境与纾解对策

    夏文禹;张奥博;马福海;王友华;

    体卫融合是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而西北地区作为我国健康治理的关键区域,其体卫融合推进效果与复合型人才储备密切相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体卫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并通过借鉴东部城市在该领域的人才培养经验,针对性提出困境纾解对策,为西北地区体卫融合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西北地区体卫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顶层设计不完善、培养目标不系统、专业建设薄弱、岗位供应稀缺等多重困境。据此,本文借鉴东部城市人才培养经验,针对上述困境,提出以下纾解对策:完善顶层设计,发挥统领全局作用;明确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建设,创造良好运行条件;优化就业市场,推进人才有序流动。

    2025年09期 v.33;No.394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健康:青少年生活体育化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

    陆贝;

    本文围绕青少年健康治理中的主体性缺失问题,聚焦生活体育化的实践路径与作用机制展开研究。首先,界定生活体育化核心概念,指出其是体育化生活方式的形成,需通过心理机制构建(培育内驱力)与实践路径创新(构建“主动健康创造”范式)推进。其次,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选取典型场域,通过多种数据采集方式与软件分析工具,揭示青少年健康治理面临的制度性(政策强制与主体异化)、技术性(数字赋能与数据异化)、文化性(体教融合与生活世界断裂)三重困境,其本质是青少年健康决策权、参与权等被剥夺的主体性危机。再次,基于社会生态理论,构建微观主体重构—中观场域协同—宏观范式转换”三维框架,阐释主体性生成机制。微观层面需重构认知图式与养成行为习惯,中观层面要实现家校社资源协同与空间再造,宏观层面需推动治理范式从行政主导转向主体赋能。实证研究显示,空间再造、游戏化嵌入、资源活化是生活体育的有效路径,可显著提升青少年运动决策参与度、行为持续性与健康获得感。最后,提出机制创新方向,即通过制度赋权与价值回归重塑主体地位,以算法伦理与数字孪生优化技术治理,依托“第三空间”构建与场景渗透完善健康生态,为青少年健康促进提供从“被动干预”到“主动建构”的转型方案。

    2025年09期 v.33;No.394 70-73+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 身体素养视域下青少年体重管理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干预路径

    张雨薇;

    体重管理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培育青少年身体素养可有效发挥体育在体重管理中的独特优势。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身体素养为视域,分析青少年体重管理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问题,并提出干预路径。研究认为:身体素养融入青少年体重管理兼具政策支持与实践验证的双重优势,但也面临政策断层与社会环境制约、教育失能与家庭支持缺失以及个体认知偏差与动机匮乏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基于“宏观—中观—微观”的分析框架提出干预路径:宏观层面,应建设身体素养导向的政策环境与支持体系,为青少年提供包容性身体活动生态;中观层面,应将身体素养融入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机制,建设良好的青少年身体活动环境;微观层面,应将身体素养内化和融入个体认知与行为发展模式,培养青少年积极身体活动观念。

    2025年09期 v.33;No.394 74-7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 健身情境的“双重话语”:青年健身者的身体感知与实践

    刘晓颖;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健身场所中数据化评价与专业人士评价对青年健身者身体认知和实践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化评价通过标准化数据提供科学参考,而专业人士的个性化反馈丰富了感性层面的身体体验。健身者并非全然接受这些评价,而是对评价背后的话语逻辑和商业动机保持批判态度,形成“选择性吸收”策略。这一过程使健身者在量化的自我与自主性之间找到平衡,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身体认知。本文揭示了当代健身话语体系的复杂性,为理解技术与身体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2025年09期 v.33;No.394 77-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 体医养融合助力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动因与策略研究

    王锦晟;马新龙;钱增婷;沈飞;

    随迁老人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群体,其社会融入问题在老龄化与人口流动双重背景下日益凸显。本文以体医养融合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体医养融合发展的内涵与价值、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困境与矛盾、体医养融合与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关系3个方面探讨了动因,并提出创优政策引领、创联主体协同、创新健康产业、创建虚拟社交、创造个性干预、创筑保障体系等发展策略,旨在为随迁老人社会融入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

    2025年09期 v.33;No.394 81-83+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老年人体育研究可视化分析

    杨洋;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4—2024年期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386篇我国老年人体育研究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知识图谱形式梳理我国老年人体育核心文献的年度发文量特征、核心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994年以来,我国老年人体育研究领域核心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尽管存在少数核心高产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但多数研究作者及机构的成果数量较少,且“各自为战”的现象较为突出;研究热点聚焦于老年人体育锻炼、健康促进、体育管理、体育消费与社会支持等方面;“健康老龄化”“体育服务”“健康促进”“社会支持”“社会参与”等是近年来的研究趋势。

    2025年09期 v.33;No.394 84-8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体育产业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冰雪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多维困境与优化路径

    唐佳伟;王美红;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冰雪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多维困境和优化路径。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冰雪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体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基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价值向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遵循,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时代之需。该背景下,冰雪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政策法规不健全、产业供给不充分和科技创新不完善的多维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冰雪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健全政策法规,推动产业规模发展;完善产业供给,助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技术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2025年09期 v.33;No.394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体育经济发展研究

    方雅婷;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促进农村体育经济健康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系统阐释了农村体育经济在驱动区域经济增长、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拓市场导向型就业增收渠道及优化软硬件环境等方面的核心价值。同时,在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体育经济发展也面临体育设施存在结构性短板、市场体系尚未健全、专业人才支撑体系严重不足等主要问题。据此,本文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等发展对策,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体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33;No.394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 “农文体旅”产业综合体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模式与路径

    熊志博;齐立斌;谭思佳;唐瑶函;

    “农文体旅”产业综合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的新势力,其高质量发展对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从资源整合与产业联动、生态与经济双向赋能、科技驱动与创新赋能等方面梳理“农文体旅”产业综合体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其次,探讨以产业链、生态链、创新链、价值链为核心的“四链”融合模式;最后,提出了提升路径: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挖掘乡村市场潜能;加快生态治理建设,打造乡村振兴范式;增强民族体育传承,带动乡村文化繁荣;加强优秀人才供给,推动服务品质提升;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优化组织管理结构。

    2025年09期 v.33;No.394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 粤港澳大湾区滨海体育旅游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之基、实然之困与应然之举

    刘春梅;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滨海体育旅游治理现代化问题,旨在为推动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首先,阐释了研究背景与意义,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发展滨海体育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而治理现代化是其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梳理了该区域旅游区位价值及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包括政策支持与现有项目布局;再次,以产业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智慧旅游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剖析了大湾区滨海体育旅游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实然之困,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差距较大、项目特色挖掘不足及海洋生态环境待改善等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应然之举:整合旅游资源,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促进城市间互助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全域发展“智慧旅游”,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滨海体育旅游的协调、高效、可持续发展。

    2025年09期 v.33;No.394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基于SFIC模型的我国体旅融合协同治理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陈戍银;陈冰琬;敬龙军;

    体旅融合是体育与旅游产业之间深度融合的新业态,对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借助SFIC理论模型,从协同治理视角审视我国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研究发现:协同治理是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从“点到面”的深层剖析可见,体旅融合面临多重困境,具体表现为市场主体责任模糊化与资源要素碎片化并存、治理主体能动性缺失与组织架构离散化凸显、制度供给结构性失衡与需求响应机制缺位、跨区域协同效能衰减与制度弹性不足交织。为此,本文提出推进我国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协同多元主体,提高资源整合度;打破行业壁垒,统一市场机制;创新协同治理,完备政策体系;注重因地制宜,优化管理体制。

    2025年09期 v.33;No.394 105-10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 群众体育赛事助推区域文体旅消费振兴的内在逻辑、实践经验与推进路径

    周丽君;龙寰宇;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取南宁国际马拉松、桂林端午龙舟赛、柳州“村BA”、北海滨海运动系列赛4个典型案例,探讨群众体育赛事助推区域文体旅消费振兴的内在逻辑、实践经验与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其内在逻辑体现在流量聚集效应、经济带动效应、业态创新效应等方面;其实践经验为协同治理构筑赛事共治新格局、场景再造塑造沉浸式消费体验、产业融汇释放跨界资本动能、数字生态延伸赛事价值链条;据此,提出推进路径:完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机制,促进业态融合与发展模式创新,优化基础设施增强功能适配能力,强化品牌建设与赛事传播效能,构建科学规划与动态评估机制。

    2025年09期 v.33;No.394 109-11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 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李士佳;余芝芝;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现状,系统探讨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的意义与措施。研究发现:当前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呈现出品牌效应初显、发展势头良好的特点,但也面临经济基础薄弱、保护传承形势严峻、市场管理亟待规范等挑战。构建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多重价值:一是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挖掘特色体育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与居民就业增收;二是活态传承民族文化瑰宝,借助旅游体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增强文化自信;三是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以体育活动为纽带深化跨民族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此,需要从强化政府主导与系统支撑、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力、确保社区核心受益与文化永续3个方面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2025年09期 v.33;No.394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体育赛事与乡村文旅融合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公如瑶;葛男;诸葛浩洋;韩宇飞;

    本文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分析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与表征空间三重维度,探析体育赛事与乡村文化旅游融合空间的建构机理、现实困境与可持续路径,厘清体育赛事在与乡村文化旅游融合过程中所承载的物理空间改造、治理话语建构及象征文化生成三类空间逻辑。研究发现:当前乡村体育赛事空间实践虽在基础设施再造、文化激活与产业联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资本逻辑渗透下的空间异化、制度逻辑主导下的自组织偏离与媒介拟像失序下的村民体验割裂等困境。基于此,提出应对路径:一是回归地方主体,重建赛事空间的生活性与实践性;二是优化治理结构,实现多元协同的空间共治;三是审慎引导资本介入,平衡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四是推动数字媒介责任化,恢复空间经验的真实性与共鸣性。

    2025年09期 v.33;No.394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探析——以吴越文化为例

    周超宇;乔元锴;滕育松;

    体旅融合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引擎,为建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吴越文化的核心元素、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二者的融合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吴越文化以江南水乡、传统戏曲、工艺美学等为核心,能够为冰雪体育旅游提供独特的文化支撑。南方冰雪体育旅游具备市场需求大、政策支持强的特点,但存在发展模式趋同、文化附加值不足等问题。据此,本文提出重塑文化表达路径、构建产业协同生态、强化体旅协同发展、提升服务管理效能等对策,以期为促进当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09期 v.33;No.394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 基于游客感知的秦皇岛冰雪旅游地服务质量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万凯萌;李安娜;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网络文本分析法、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从游客感知视角出发,通过收集游客对秦皇岛冰雪旅游地服务质量的真实评价,分析影响秦皇岛冰雪旅游地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提升策略,以期为秦皇岛冰雪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秦皇岛冰雪旅游地存在设施配套不完善、安全保障不足、价格缺乏灵活性、服务管理亟待优化等问题。据此,本文提出针对性的服务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完善基础设施与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动态化价格调控机制、健全服务管理与响应制度。

    2025年09期 v.33;No.394 124-12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 新时代背景下浙江省文旅体特色品牌创建路径研究

    丁省伟;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浙江省文旅体特色品牌创建的时代背景、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其创建路径。研究发现:文旅体产业正成为新时代旅游消费的新趋势之一,浙江省在文旅体品牌创建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存在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内涵挖掘不足、营销手段单一、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安全保障措施缺失、政府职能发挥不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为推动浙江省文旅体特色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精准品牌定位、创新产品设计、多元营销推广、强化品牌管理的创建策略,并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引进、合作协同发展3个方面构建保障措施。

    2025年09期 v.33;No.394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 成都市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主场馆区的产业集聚特征分析

    吴浩楠;

    研究成都市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周边区域产业集聚特征,旨在推动体育场馆服务综合体建设。本文以东安湖体育公园、高新体育中心、凤凰山体育中心为研究样本,选取0~3 000 m范围内4个圈层中12种产业的POI点作为数据,运用多圈层产业密度梯度变化模型与产业指数等方法,根据体育场馆区位类型将其分为中心城区和外围城区两大类,从产业数量、产业空间、产业圈层3个方面探究体育场馆的产业集聚特征。研究发现:(1)成都市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主场馆区的产业集聚呈现“中心城区>外围城区”的产业数量特征,以及消费性服务产业>公共型服务产业>生产型服务产业的产业类型特征;(2)主场馆区的产业集聚呈现由内向外递增扩散特征,空间结构具有密集型多中心模式、空心化多中心模式、分隔型单一中心模式等特征;(3)主场馆区的产业集聚呈现“四圈层”产业圈层特征,受场馆区位因素影响,各圈层的主导产业差异显著。基于成都市地方特色,建议因地制宜提出打造多圈层场馆—产业—城市服务走廊,助力成都市大型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期 v.33;No.394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学校体育

  • 教育强国视域下儿童青少年“四小”问题系统治理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刘爱娣;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教育强国背景下儿童青少年“小豆芽”“小焦虑”“小眼镜”“小胖墩”(“四小”问题)系统治理的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研究发现,系统治理“四小”问题具有多维度的价值:个体发展维度,筑牢终身发展根基;教育质量维度,重构全面育人体系;社会公平维度,彰显教育普惠价值;国家战略维度,培育核心竞争力量;教育生态维度,重塑良性发展格局。然而,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系统治理“四小”问题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包括教育观偏差、健康观局限、发展观短视、家校社协同不足等。据此,本文提出实施路径:政策引领,重构教育价值观;学校实践,构建健康生态;家校社协同,共筑防护网络;评价体系转型,从育“分”到育“人”。

    2025年09期 v.33;No.394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基于SWOT分析的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发展路径研究

    蔡轩;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SWOT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提出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优势表现在文化传承、教育支撑、课程重构等方面;劣势表现在资源约束、融入局限、评估滞后等方面;机遇表现在政策驱动、文化自信、技术赋能等方面;威胁表现在文化冲击、认知断层、时代挑战等方面。据此,本文提出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发展路径:青少年传统体育的兴趣培养与习惯养成机制,专业化师资梯队建设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立体化构建,数字传播矩阵与校园文化协同创新,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创新工程,民族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融合。

    2025年09期 v.33;No.394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 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价值与路径研究

    符舒茹;唐明欢;

    红色体育文化凝铸了中华体育精神的根基与灵魂,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表达的独特形式,传承着红色文化的血脉,将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国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剖析红色体育文化与高校国防教育内涵互嵌的基础上,从爱国内核的一致性、文化自信的根本性、强健体魄的功能性、育人价值的丰富性等方面,探讨二者的价值耦合,并提出将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国防教育实践训练、国防教育课程思政及国防军事文化建设等现实路径。

    2025年09期 v.33;No.394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高校健美操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价值、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蔺梓姝;谭江明;

    本文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高校健美操课程思政建设在强体铸魂、砺志塑德、承文启美和协同共育等方面的价值;深刻揭示了其在实践层面面临的困境,如顶层设计模糊、教师素养不足、教学内容割裂、评价体系缺失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锻造师资团队、重构课程体系、健全评价机制等纾解策略。

    2025年09期 v.33;No.394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高校太极拳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径

    刘西友;刘晓康;杨一帆;

    太极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哲学智慧,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其核心的“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等哲学理念,为课程思政的落地实施提供了独特教育资源。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视角,对高校太极拳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径进行深入探究。研究认为:高校太极拳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塑造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时代价值。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该课程仍面临教师思政意识薄弱、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评价体系不完善和育人氛围不浓厚等实然困境,制约了太极拳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全面发挥。基于此,本文提出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完善思政评价体系和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应然路径,旨在为新时代高校太极拳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提供创新思路,为培养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2025年09期 v.33;No.394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 OBE-CDIO理念下高校跆拳道公共课教学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

    朴柳美;贾洪淳;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高校跆拳道课程面临教学目标与新时代人才需求脱节、评价体系单一化等现实困境。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CDIO)相融合的OBE-CDIO理念,创新构建“技术素养—团队协作—创新实践”三维能力产出目标体系,开发以真实赛事项目为载体的模块化课程实施方案,形成“目标设定—项目驱动—动态反馈—能力认证”的教学闭环。通过准实验研究设计,选取黑龙江省3所高校的6个同质化平行班级学生(实验组120人,对照组60人)开展为期16周的教学干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实证数据显示,实验组相比于对照组,在专项技能达标率(P=0.002)、实战应用能力(P=0.002)、团队协作效能(P=0.03)对跆拳道的兴趣程度(P=0.031)和团队协作意愿(P=0.000)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即实验组远优于对照组。研究突破性地将工程教育模式迁移至体育领域,创建“学—训—赛—创”四维联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其创新价值体现在:(1)建立基于体育学科特征的CDIO本土化实施路径;(2)开发可量化的能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形成“教—学—评”一致性的课程改革范式。该研究成果可为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重构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范例,对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具有参考价值。

    2025年09期 v.33;No.394 159-16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BOPPPS教学模式下高校跆拳道教学设计与实践

    史健;王凯;李济宏;罗继浩;

    目的:传统高校跆拳道教学多侧重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薄弱、学习效果欠佳。为此,本文引入BOPPPS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课堂参与度。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将“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等线上教学平台融入BOPPPS教学模式,与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开展对比实验。以跆拳道“太极一章”为教学案例,完成BOPPPS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结束后,向实验组学生发放专项问卷,评估该教学模式各环节的实施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问卷调查中,超过85%的实验组学生对BOPPPS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表示“很同意”或“同意”。结论:BOPPPS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高校跆拳道课程的教学质量,在促进学生技能掌握与学习兴趣培养方面效果显著,具备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与推广。

    2025年09期 v.33;No.394 163-16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 高校接力跑教学中学生配合能力的培养研究

    曹玲;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高校接力跑教学中学生配合能力的培养价值、培养内容,并提出培养路径。研究认为:在高校接力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配合能力,能够强化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提升学生的临场应变与抗压能力、深化学生对“团队”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等。在高校接力跑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配合能力,教师可从“怎么做”“做什么”“用什么心态做”3个角度设计培养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共赢的协作理念、带领学生开展分解练习与完整练习、创设模拟情境、组织强调配合的拓展活动和体育游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等措施,提升学生的配合能力。

    2025年09期 v.33;No.394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 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

    任健康;冯振伟;

    本文以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教育家精神推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教育家精神的本质要义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等6个层面,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教育家精神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新思想、新动力,将其推向新高度。通过筑牢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育实践水平、促进评价体系完善等路径,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体育教师队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融入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动力,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进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进程。

    2025年09期 v.33;No.394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 微认证促进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周利萍;肖城;谢婷婷;任雅琴;

    教育数字化的推进催生数字教育新业态,这对教育行业提出新要求,即通过数字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学改革。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提高数字素养有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困境,分析微认证促进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价值,并提出相应路径。研究发现:当前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面临自我发展认知不足、评价结果维度存在双重困局、理论与实践脱节、数字素养提升维度涵盖不全等问题,导致其数字素养发展难以有效推进。据此,本文依托微认证将能力划分为若干子能力点进行认证的特点,通过个性化认证、可量化评价、周期化检验和终身化认证助力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构建“开放认证体系—高质量证据—多模态素材生成—动态评价生态”四位一体的实施路径,以促进体育教师数字素养的持续提升。

    2025年09期 v.33;No.394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 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诚信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以体育硕士研究生为例

    刘利敏;付鑫金;庞弘燊;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的科研诚信问题频发,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为有效预防并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有必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法,系统分析18位体育硕士研究生的访谈资料,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及选择性编码3个阶段,提炼出个人维度、教育维度、制度维度和社会维度影响因素,构建我国科研诚信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相应的治理策略,涵盖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家庭与学校合作促进科研诚信教育、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创设优良的科研环境等方面,旨在为减少科研诚信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09期 v.33;No.394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高校体育类学生社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石珂;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高校体育类学生社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困境与路径。研究发现:高校体育类学生社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体现在传承中华体育精神以夯实文化认同、搭建跨民族平台以促进交融、组织体育志愿服务以培育行动自觉等方面。其面临思政引领不足、活动质量欠佳、支持体系薄弱的困境。据此,提出强化思政引领、创新“思政+体育”活动载体、完善支持体系等优化路径,旨在助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成长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者与实践者。

    2025年09期 v.33;No.394 18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其他研究

  • 系统思维视域下体育多维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路径创新

    肖志艳;王蓓蓓;

    为深入探讨和梳理系统思维视域下体育多维融合的业态特征和实现路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界定体育多维融合实际意涵的基础上,梳理新时代体育多维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并提出系统思维视域下体育多维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大体育观”视角下,体育多维融合发展的动因主要在于推动全民健身战略实施、促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革新体育发展模式以及增强全民体育素养。运用系统思维特征,通过推进家校体育的一体进程、强化体医携手的交融共进、推动体育模式的多元立体、重申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驱动体育多维融合发展,进而推动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2025年09期 v.33;No.394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 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体育口述历史数据库建设研究

    夏天;韩重阳;张波;陈志生;

    体育口述历史能够保存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鲜活史料,是记录体育强国建设过程的重要途径、体育强国建设经验积累的有效方式。在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本文提出建设中国体育口述历史数据库的设想,就数据库建设的意义、原则、采集、存储、管理以及应用推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体育口述历史数据库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长期的工程,不是一个单位、一个团队所能完成的任务,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所有体育人的努力。在数智技术和传媒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多个单位的协同建设,中国体育口述历史数据库会在体育强国建设道路上发挥其应有的独特作用,成为中国体育乃至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库。

    2025年09期 v.33;No.394 192-19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素养与身体活动关联性对健康教育的启示

    邵宜新;史兵;曹乐意;周永超;郑爽;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本文通过系统性文献综述,探究健康素养与身体活动的关联性及其对健康教育的启示。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系统检索2011—2024年间中英文文献,最终纳入28项来自14个国家与地区的研究样本。研究发现:(1)健康素养与身体活动呈现显著正相关,24项研究证实两者存在双向赋能关系;(2)职业运动群体存在“异化风险”,健身教练的强迫性运动行为与心理健康素养呈负相关;(3)健康知识向行为转化存在“认知—实践”断层,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风险感知构成关键中介变量。研究揭示当前健康教育存在课程实施碎片化、测评手段单一化以及转化机制薄弱三大瓶颈。据此,提出以下优化路径:构建“素养—行为”互助双驱动模式,通过运动场景化教学提升知识转化率;建立分群干预框架,对普通学生强化社会认知训练,对职业群体实施运动成瘾筛查;完善家校社协同支持系统,开发家庭健康工具包和社区健康驿站;创新主客观联动的双模态测评体系,整合可穿戴设备数据与量表评估。

    2025年09期 v.33;No.394 195-198+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 国外体育风险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武文杰;王庆玉;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探讨国外体育强国的体育风险管理经验,并提炼相应启示。研究发现:建立多层级体育风险管理机构与组织、采用多主体社会管理模式、加强学校课堂体育风险培训等措施,均能有效预防潜在意外危害事件,降低体育风险发生概率。结合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体育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我国应健全体育项目风险管理相关法规,提高体育项目参与方的风险防御意识,构建体育项目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强化体育项目的安全保障能力。

    2025年09期 v.33;No.394 199-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

    谭宇;刘国民;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过文化传承、情感连接、社会融合等多维度契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然而,目前仍存在文化展示不足、互动机制不完善、竞赛体系不均衡以及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有待加强等问题。为此,应深化文化内涵挖掘、增强互动参与、构建完善赛事体系、加强两岸暨港澳地区体育合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效能。

    2025年09期 v.33;No.394 20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 传统武术的传承与演变:黄梅岳家拳与形意拳

    熊晨;秦子雄;

    作为同属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拳种,黄梅岳家拳与形意拳既有显著关联,也存在鲜明差异,但现有研究对二者的关联与差异缺乏系统剖析。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旨在深入挖掘二者的传承脉络、技术特色与文化内涵。研究发现:在历史源流上,黄梅岳家拳相传源于岳飞,经历代传承与改良后广泛传播;形意拳雏形可追溯至心意拳,其主流发展脉络亦与岳飞文化渊源深厚。技击风格方面,本文创新性构建“拳理—拳法—拳劲—拳路”四维模型展开对比分析。拳理层面,二者均重“以意导形”,但黄梅岳家拳强调“意—气—力”的连贯传导,形意拳则侧重“心意合一”;招式层面,二者均崇尚实战,黄梅岳家拳招式质朴、重实战硬手,形意拳则流派丰富、讲究象形取意;劲力层面,二者在劲力分类逻辑与实战应用选择上具有相通性;拳路操练层面,黄梅岳家拳套路独特,根基为“食鸡步”,形意拳练法更为多样,其核心桩法“三体式”与黄梅岳家拳“三门桩”形态相近。精神内核层面,二者均承载“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以及因地制宜的文化创新精神。研究表明,二者渊源深厚、内核同源,外显则大同小异。相较而言,形意拳的传承范围与受众群体更广。黄梅岳家拳可借鉴其经验,通过革新传承方式、突出特色招式、拓展功能边界,进一步提升传承活力与文化影响力。

    2025年09期 v.33;No.394 208-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高血压老年人的个性化抗阻运动处方

    赖晓红;姚嘉为;

    高血压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而作为一种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手段,抗阻运动在老年高血压管理中的价值日益凸显。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动态抗阻运动、等长抗阻运动、循环抗阻运动及血流限制抗阻运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抗阻运动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调节自主神经平衡等多种途径,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血压降幅。成功的抗阻运动干预不仅依赖于运动模式的选择,更取决于对患者健康状况、功能水平、合并症(如肌少症、认知衰退)及个人偏好的综合考量;有必要构建一个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个性化抗阻运动处方框架,为临床实践提供精准指导。

    2025年09期 v.33;No.394 213-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幼儿体育研究可视化分析

    廖兴宇;上官若男;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可视化分析法与数理统计法,依托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2010—2024年关于幼儿体育的相关文献。共纳入649篇学术论文,并借助CiteSpace 6.3.R1软件构建知识图谱,对年发文量、发文作者、科研机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与演化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该研究年发文量呈波浪式变化,高峰期后出现回落,近年来有所回升;(2)该研究核心作者数量有限,高产学者不足,合作网络密度较低;(3)该研究的研究机构以师范类院校为主,合作联系松散,尚未形成高水平研究核心;(4)该研究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幼儿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幼儿体育活动与教学创新、幼儿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3个主题,体现出研究的多元性;(5)“幼儿体育”“体育活动”等核心主题热度持续,而“幼儿园”“体育权利”等新兴主题受到关注。建议:强化跨机构与跨学科合作,紧扣政策导向,推动幼儿体育研究的系统化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期 v.33;No.394 216-219+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运动营养研究可视化分析

    吕少飞;

    为梳理和探讨我国运动营养研究进展,把握其演进历程及发展趋势,本文运用CiteSpace 6.3.R1可视化计量软件,对2004—2024年中国知网(CNKI)核心数据库中我国运动营养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发文趋势可分为平稳过渡期、快速增长期、缓慢下降期3个阶段;高被引文献呈现两大研究方向;发文机构分布较为分散,机构间存在合作关联的情况较少;研究者合作关系密切。(2)研究热点集中在营养补充、运动表现提升、运动员营养需求等方面。(3)研究前沿趋势主要聚焦健康促进、肌酸应用及运动表现优化。建议:强化机构间的深度合作与常态化交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关注研究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重视特殊人群的运动营养补给方案研究;规范运动营养产品市场秩序,加强产品安全性评估体系建设。

    2025年09期 v.33;No.394 220-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 运动结合饮食对肥胖人群影响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王振;王素;赵书云;钱春生;

    目的:对2015—2025年运动结合饮食与肥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分析,了解该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与趋势,为有效防控肥胖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进行主题词检索,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运用CiteSpace 6.3.1和VOSviewer 1.6.20软件,对国家/地区、作者、机构、期刊及关键词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获取310篇文献。年发文量整体相对稳定;发文量较多且影响力较高的国家主要是美国、中国、英国与澳大利亚;该领域的核心研究人员为Malin、Steven K、Lyles、Mary F与Nicklas、 Barbara J;核心期刊为Nutrients;研究热点关键词为“肥胖”“瘦身”“运动”“饮食/营养”等。结论:近年来运动结合饮食与肥胖研究的关注度逐渐提升,我国起步较晚但潜力巨大,需加强合作以提升影响力。

    2025年09期 v.33;No.394 226-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 不同运动类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基于网状Meta分析

    叶珂;吴海龙;王福成;辛海;赵晓鹏;孟妮佳;

    目的: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目前已被证实有显著影响;但何种运动类型对改善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效果更优,目前尚未得出明确结论。本文旨在比较不同运动类型对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影响的差异,并对其效果进行排序。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收集从建库起至2025年4月15日期间所有运动干预对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手册RCT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文献质量分析,EndNote2021软件筛选文献,Revman 5.4和Stata18.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总样本量839人,涉及有氧运动(AE)、抗阻运动(RT)、有氧联合抗阻运动(AE+RT)3种类型。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常规护理(RN)相比,AE+RT能改善DPN患者腓总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E+RT的(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 SUCRA)值最大。(2)与RN相比,AE+RT、RT和AE能改善DPN患者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T的SUCRA值最大。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腓总SNCV,AE+RT (85.1%)>RT(71.1%)>AE(40.2%)>RN(3.6%);腓总MNCV,RT(84.2%)>AE+RT(68.7%)>AE(46.4%)>RN(0.8%)。结论:不同运动类型干预对DPN患者的腓总SNCV和MNCV的效果存在差异,AE+RT在改善腓总SNCV效果相对最佳;RT在改善腓总MNCV效果相对最佳;在实践中可根据患者自身条件选择最佳运动类型进行运动干预。

    2025年09期 v.33;No.394 232-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数字体育专题

  • 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

    白新蕾;高家尧;

    新时代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助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与路径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价值体现在3个方面:赋智,提升竞技体育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赋能,促进竞技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赋利,拓展竞技体育多元化发展方向。基于此,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提出推进路径:坚持创新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竞技体育发展动能转换;坚持协调发展,增强新质生产力赋能竞技体育发展的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赋能竞技体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开放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赋能竞技体育发展的多元性;坚持共享发展,激发新质生产力赋能竞技体育发展的活力。

    2025年09期 v.33;No.394 238-24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数字技术赋能冰雪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阻滞壁垒与纾解路径

    李立龙;李娜;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冰雪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方略和新模式,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释数字技术赋能冰雪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和阻滞壁垒,并提出纾解路径。研究认为:数字技术赋能冰雪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产业端数据化、供给端精准化和服务端智能化。但在数字技术赋能的过程中仍存在制度障碍、技术局限、人才脱节和伦理困境等阻滞壁垒。据此,提出纾解路径:制度完善,建立规范运行的顶层设计;技术研发,提升数字技术的应用效能;人才革新,推动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伦理先行,构建以人为本的底线思维。

    2025年09期 v.33;No.394 24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 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探索

    邹雨豪;石岩;

    数字经济时代,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产业融合动力模型,系统剖析数字技术驱动两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结合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场景,构建“技术赋能—产业协同—模式创新”的融合路径体系。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技术创新驱动、消费升级拉动、政策环境推动以及人才法律保护等四大动力要素,形成产业融合的复合动力机制。其融合路径需依托产品、资源、市场、业务4个方面实现技术应用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2025年09期 v.33;No.394 24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 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体育精神传播的优势、困境与进路

    李晓勐;郭井双;

    数智时代,数字技术与中华体育精神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界定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体育精神传播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公众参与、载体变革和国际交流3个层面探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体育精神传播的优势。但是,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体育精神传播仍存在信息洪流下的接触困境、数字壁垒下的表达困境、资本侵袭下的文化选择困境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数据平台夯实基础、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数字推进产业工程的应对策略,以期推动数字技术更好地赋能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

    2025年09期 v.33;No.394 249-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 数据赋能个性化运动训练的学理逻辑、现实瓶颈与推进路径

    田小静;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数据赋能个性化运动训练的学理逻辑、现实瓶颈与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动态感知个性化运动训练情境、整体刻画个性化运动训练主体、智能干预个性化运动训练服务是数据赋能个性化运动训练的现实基础、战略基点、支撑保障。基于数据赋能个性化运动训练面临的训练干预精度不佳、训练问题溯源不深、训练规律挖掘不全、训练特征挖掘不准、训练状态评价与行为感知精度不高等现实问题,本文提出精准感知与深度应用运动训练行为数据、个性化运动训练问题溯源与状态评测、个性化运动训练问题溯源、个性化运动训练路径规划与训练资源精准推荐等实践路径。

    2025年09期 v.33;No.394 253-257+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智媒时代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文化视觉传播路径——从2024巴黎奥运会到2025成都世运会

    贾佳;

    作为智媒时代标志性的体育盛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实现了数字技术、竞技体育与城市文化的有机融合,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也为探索城市文化在数字化体育视觉符号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经验。通过数字视觉技术,巴黎和成都的城市文化在虚实空间交融中实现了科技发展与人文传承的双赢,为智媒时代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文化视觉传播提供了借鉴:文化图像和传统城市空间被重新利用,在赛事传播中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作用;通过云传播、沉浸式交互场景及自媒体传播网络,构建人工智能智慧体育传播体系;打造数字时尚的媒介话语,深入挖掘城市文化中的体育美学。

    2025年09期 v.33;No.394 258-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 人工智能促进乒乓球赛事发展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李嘉怡;刘军莹;

    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AI)对乒乓球赛事的发展具有突破性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分析AI在乒乓球赛事的应用现状,探讨AI促进乒乓球赛事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纾解路径。研究认为:AI在促进乒乓球赛事发展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3类核心系统在赛事各阶段的作用发挥,即训练辅助与个性化指导系统、赛事分析与裁判决策系统,以及赛事配套人工智能系统(如智能转播平台、观众互动系统等)。但当前发展仍面临技术掣肘、人才缺口与伦理争议等现实困境。对此,本文从技术革新、人才培养与伦理重塑3个维度,提出AI视域下促进乒乓球赛事发展的纾解路径。

    2025年09期 v.33;No.394 262-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体育赛事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创新路径——基于技术嵌入与协同治理的视角

    林晞;粟磊;

    作为推动乡村体育赛事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数字技术为乡村体育赛事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进赛事提质增效,不断赋能乡村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创新路径。研究认为:数字技术赋能基础设施、平台工具以及数据应用,并通过政府、企业、村民以及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推动乡村体育赛事质量、参与规模、文化传播以及经济价值的效能提升。据此,本文提出技术和治理双维度的创新发展路径,助推乡村体育赛事的发展,即开发乡村赛事云平台、推进“村村通5G工程”、打造非遗体育赛事数字IP、创新赛事流量经济发展模式。

    2025年09期 v.33;No.394 26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探究——基于TOE框架的理论分析

    田可佳;周葆崧;张景;黄亚飞;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是推进全民健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从数字技术赋能视域出发,分析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现状,并基于TOE理论框架,提出实施路径。研究认为:当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存在数字建设欠缺、绿色理念淡薄、供给内容错配和顶层设计缺失等问题。据此,本文基于TOE理论框架,提出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实践路径:创新引领,构建“数字+”服务生态圈;绿色协调,健全绿色低碳可持续供给模式;开放共享,优化城乡要素流动机制。

    2025年09期 v.33;No.394 270-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 数字赋能学校体育现代化建设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刘龙祥;吴亚萍;谢泽辉;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数字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学校体育转型升级与系统重构的关键引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探讨数字赋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价值机制、现实困境与路径策略。研究认为:数字赋能在推动体育教学由经验主导向智能转型、资源配置由封闭割裂向互联共享、评价体系由单一结果向多元动态、治理结构由条块分割向协同融合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其发展仍受限于基础设施不足、教师能力欠缺、数据治理滞后、理念认同不足等现实问题。据此,建议从宏观战略引领、中观组织重构、微观实践创新3个维度构建协同联动路径,并从基础建设、师资提升、数据治理与场景创新方面优化策略。

    2025年09期 v.33;No.394 275-27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数智化赋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王凯;杜建军;

    数智化技术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实现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数智化赋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价值与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路径。研究发现:数智化赋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拓展了体育教学内容,丰富了体育教学方法,优化了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推动了体育设备智能化的发展。然而,其也面临着多重困境:线上教学资源分散,课程体系不完整;师资队伍缺乏系统性的数智化培训与指导;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数智化创新意识淡薄;数智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地区体育资源差距较大,数智化基建不足等。据此,提出相应发展路径:优化线上教学资源,完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多角度提升教师数智化素养;以数智化技术为辅,多途径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多方面强化数智化基础设施建设。

    2025年09期 v.33;No.394 278-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构建——基于PDCA循环理论

    高田田;郑澜;陈士亮;

    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存在工作边缘化、资源投入不足、数字化程度不高、评价体系不完善、问责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数字化变革。本文基于PDCA循环理论,将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应用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各个环节,构建可持续改进和优化的体质健康管理体系,包括体质健康风险评估、体质健康检测与分析、运动健康干预和体质健康效果评价4个方面。通过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共治体系、多措并举推进体育文化建设等措施,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动态化、多元化发展。

    2025年09期 v.33;No.394 282-28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 数字化背景下小学智慧体育课堂构建研究

    张添然;

    为探究数字化技术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实践应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及实现“以体育人”目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践教学法等研究方法,从学生发展的核心价值、教学改革的突破性意义、体育学科发展的深层影响及社会效益延伸等维度,系统剖析数字化背景下小学智慧体育课堂构建的核心意义。但当前小学智慧体育课堂构建过程中存在硬件设施与资源供给不足、教师数字化素养与应用能力亟待提升、数据壁垒阻碍整体效能发挥等现实困境。据此,本文提出构建“小而精、重实用”的智慧体育教学生态、强化“以教师为中心”的阶梯式数字化赋能机制、建立“纵向贯通、点面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等实施路径,旨在为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2025年09期 v.33;No.394 286-2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数智时代户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景与推进路径

    潘昊然;钱俊伟;钱永健;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数智时代户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现实图景,并提出推进路径。数智时代户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体现在:倚借数智技术的智能动态性、虚实融合性、联结共创性,形塑户外教育的新变革,更好地达致户外教育之于人的全方位塑造。其现实图景表现为:边界延伸,推动户外教育的时空拓展;深度沉浸,促进户外教育的体验提升;人机协同,重塑户外教育的教学模式;智能评估,助力户外教育的质量促进;自然和谐,加快户外教育的绿色发展;风险管理,强化户外教育的安全防范。据此,提出推进路径:夯实技术基础,推动户外教育场景创新;协调人技关系,强化户外教育育人特性;整合多元要素,构建户外教育支撑体系;构建监管机制,促进户外教育规范发展。

    2025年09期 v.33;No.394 28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下载本期数据